女人吗,都喜欢听好话。
哪怕是假的。
其他三女顿时不依了,问了同样的问题。
朱高彻脑筋急转,面不改色道:“肯定你们更重要。”
说完,他立刻岔开了话题,免得问出“我和张晴晴谁更重要”这样的问题。
那是要人命的!
“你们看,风景多么美。”
“以前你们不是想出来玩嘛,现在让你们看个够。”
几人这才将注意力转移到宽阔的平原上。
细细看了起来,算是暂时放过了朱高彻。
朱高彻则是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
想事情。
今天早上,李克用将打探到的情报已经告诉了他。
原来,南直隶「南京」和北直隶「北京」说白了就是两套官员班子。
北京有六部,有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锦衣卫等等朝廷机构。
再加上某些开国勋贵之后,共同组建了南京小朝廷,常称:陪都。
南京也有同样的设置,官员级别都一模一样。
因为朱棣是靖难成功上位,当政时仍然有很多建文的老臣。
他不放心,又不能赶尽杀绝,那样就没人办事。
事故,当时只要这些前朝老臣投降于他,都没有计较,免得给人嚼舌头。
可这样朱棣又不放心,生怕那一天这些人又拥护建文帝即位。
那他朱棣可就得被挫骨扬灰了!
因此,他将都城迁移至他身为燕王的根据地北京,但仍然在南京留下了一套行政班子。
算是给那些老臣,或者没用的臣子,或者退居二线老人一个最好的疗养地方。
这些年倒也相安无事,没出什么乱子。
没想到改革的诏书一发出来,这些老家伙都蹦跶出来了。
自个儿痛骂高彻不说,还鼓动周围人去当炮灰。
说不得,到时候得叫锦衣卫抄家灭族。
改革是必然要流血的!
朱高彻思绪纷飞,回到了现实。
他还记得,压在宋朝时期的三大问题:冗官、冗费,冗兵。
这南京小朝廷,纯粹就是一浪费国库资源,整天就知道吹牛逼不敢事的冗官嘛!
这在后世,叫养老院。
“晴儿,南京的那些官儿,有多少是有真才实干退下来的?“
他得问清楚了,免得一棒子打下去,全扫了。
张晴晴正专心开车,闻言一愣,想了想,摇头道:
“没有。”
有真才实干的大都不愿待在那南京,太清闲了,过不下去。
都回自己老家去了。
留在南京的,都是那些朝廷上不好安排,又或者犯了事的官员。
当然,那些个迂腐的御史,惹毛了朱棣也会被调去南京。
眼不见心不烦。
所以,在朝当官的,没有一个愿意去南京当官,哪怕是尚书大人!
死活不去。
去了意味着一辈子的官运也就到头了。
朱高彻点头,那就好,免得误伤有功之臣。
他想好了,到了南京,第一件事就是立威!
新官上任尚且有三把火,别说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