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农事与公社
“刘公子所言,未免太过天真……”
延福苑的帐篷里,赵顼听了刘湛要生产出更多粮食的建议,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情。
历朝历代都说民以食为天,各种农业技术都蓬勃发展,从汉朝到宋朝,整体来看粮食的亩产量是在增加的,由于不断垦荒,可耕种的土地面积也在增加。
但即便如此,宋朝的粮食亩均产量也就是两石左右,折合后世单位是两百斤。
而北宋的普通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支出折算成粮食,就是56石,也就是说抛开赋税和其他费用,这户家庭至少要种28亩地!
如果再加上赋税,就至少要有三四十亩地,才能维持生活。
赵顼自然要提醒刘湛。
“刘公子,前些天吕惠卿递上来一份农书,是泉州马九思写的,书里详细说了自秦朝以来农事的发展,我在书里看到,汉朝有区田法,可使亩产达上千斤,然花费太大,无法推及全国。
刘公子可有能惠及全国农户的法子?”
刘湛点点头:“当然是有的,我没看过马九思的农书,不过想来更多是农业技术方面,也就是自然科学。
而用自然科学来提高粮食产量,就要考虑三个要素。”
“三要素?是哪三个?”
“粮食增产三要素:种子、化肥和水利。”刘湛用手势比划道,“自古以来的农业技术,大多集中在如何梳理田垄,如何保证光照方面,想来那农书里面已经有了详细说明。”
赵顼点头,接着话题说道:“我在奏折里,也能经常看到各地申请修建水利,确实对农田助益颇多。但种子和化……肥,又做何解?”
“种子自然是指水稻和麦子这些主粮的种子。”刘湛摊手说道,“需要派专人去野外寻找合适的水稻和麦子植株,再和现有的植株杂交,培育出性状更好,产量更高的种子。”
“杂……交?”
“就像马和驴杂交,配出来骡子,可以结合两者的优点。”
赵顼瞬间就明白了,不禁笑道,“没想到这五谷,也能如驴马般配对啊。”
“当然是可以的,杂交然后演化,优中选优,必然可以培育出优秀的种子。”
“我想起来了!”赵顼忽然提高声音说道,“那马九思在农书里面就提到了,在福建泉州,已经有了交趾来的稻种,名曰占城稻,亩产比其他稻种都要高出许多!”
“哦?已经发现了占城稻?那真是天助大宋啊,这样再补上化肥,就可以将大宋亩产提高。理论上来说,大宋目前的土地,上限是养活2到3亿人口,还有可挖掘的空间。”
“2到3亿?化肥?”
“一亿人,就是一万万人。
化肥,就是保持土地肥力,帮助粮食生长的肥料。区别于农村常见的粪肥和草肥,这种肥料是化学制备的,所以叫化肥。”
“化学,又是什么学问……”
“自然科学的一类,你可以理解为某种炼丹的学问,只不过炼出来的不是修仙的丹丸,而是肥地的粉末。”
刘湛说的口干,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觉不过瘾又四处看。
直到童驹默默递上一壶蓝桥风月,刘湛狂灌一大口,才觉得爽快。
赵顼也不以为意,只是目光愈发幽深。
从所谓的三类学问,到自然科学,再到化学,或许刘湛自己都没有发觉,他今天展现出来的东西,其实是一整个知识体系,是完全不同于大宋现有知识的一种体系。
难怪张方平死活不愿意放刘湛出京城,这人如果落在敌国,光凭他一个人就有可能引发颠覆性的技术进步。
至于所谓的自然科学,让马九思去烦吧,赵顼更关心的是社会科学,他直接问道。
“马九思若能听见刘公子的粮食三要素,必定引刘公子为知己。
我却是听不懂的,不过想来这自然科学,也得让人去用。刘公子可有教我?”
刘湛叹口气,即便是再开明的皇帝,听见技术问题也不会太过在意,只好喝口酒继续说。
“要让大宋的粮食产量更多,一种是获取更多的土地,要么攻略辽夏交趾,要么鼓励开荒。
另一种就是提高粮食亩产量,提高每个自耕农的农耕水平。”
赵顼说道,“大宋已经有了农校,设置了农官,可以指导农民。”
“但那是不够的。”刘湛摇头说道,“农官和农校,和农民的利益没有绑定在一起,只能靠农官的个人修养做事,而且农民也未必领情。
还是那句话,生产关系要解放生产力,制度设计要解放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刘公子是说让民心可用?”
“你这样理解也行吧……比如奴隶转为自耕农,种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的,自然乐意兴修水利,钻研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