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汇聚了许多设计公司,是一个设计资源丰富的地方。
全智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设计院的分院一定能蓬勃发展。
全智对家乡的设计事业情感深厚,他决心要把设计院办成本地最优秀的设计学院。
他视设计院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一砖一瓦地建立起这所设计院的分院。
然而就在新院准备首次招生之际,一个与校园选址相关的问题突然浮现,似乎会影响到原定的发展计划。
全智对校园选址深信不疑,他认为这里是本地设计氛围最浓厚的地方,新院必须扎根在这里。
面对障碍,全智没有丝毫退缩,他多方奔走,设法化解问题。
全智明白自己肩负着新院成败的重任,他必须守护设计院在家乡持续发展的希望。
最终在全智的努力下,新院顺利解决了选址问题,如期招收了第一届学生。
看着来到校园报到的学子们,全智感到无比欣慰。
在新院顺利解决选址问题后,全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师资建设上来。
他认为,一所设计院的生命线在于师资力量。没有一支功底深厚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设计界的新星。
全智毕业于本地的艺术学院,对本地的设计教育情况了如指掌。他选拔了一批本地设计界资深的专业教师,让他们加入新院的师资队伍,传授学生们独特的本地设计风格。
与此同时,他也从设计院总院聘请了一些年轻教师来新院任教,让本地设计风格与外来设计思维实现交融。
在全智的精心规划下,新院的师资队伍日渐成熟。来自不同背景的教师各展所长,使新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看着老师们在课堂上耐心指导学生,全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三个月后,新院第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季到来了。
全智惊喜地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意竟开始呈现出独特的本地设计元素,既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底蕴,又吸收了现代设计的理念。
这正是他一直希望实现的教学效果。
随着设计院的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秦凡意识到光有教学交流还不够,科研合作也很关键。
为此,他邀请多所世界一流设计院校前来交流,建立科研合作关系。
在科研合作中,语言障碍一直是个问题。
为此,秦凡从设计院选拔了一批外语流利的年轻教师组成翻译团队,负责翻译科研文档及沟通协调。
王锋是翻译团队的负责人。
他虽然精通多国语言,但也倍感压力。
因为各国语言的差异,导致了翻译工作的艰难。
而科研上,翻译若是稍有偏差,结果可能会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