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以高官厚禄,让民间的有识之士成为士大夫,然后让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
要是没有了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特权,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怎么可能乖乖的被皇帝所用?
然而朱樉闻言,却是笑了:“父皇,您这因果逻辑就错了啊。”
“儿臣问您,为什么官府要广纳天下贤明之士?”
朱元璋闻言,也是毫不犹豫的答道:“自然是为了更好的治理百姓,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了皇帝这么久,一些基本的治国理论朱元璋自然是倒背如流。
所以此时朱樉问到,朱元璋直接就脱口而出了。
朱樉闻言,也是微微一笑道:“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这些有识之士直接留在民间呢?”
“就以我之前拿出来的水泥为例吧。”
“一个贤明之人,或许能一路顺利通过科考,成为受一方百姓爱戴的父母官。”
“但是,他同时也可以留在民间,研究技术。”
“要是他能发明出像水泥一样能改变时代的好东西,那他岂不是就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
“这可比只能庇佑一地的百姓强多了。”
“而且,把所有有才之士圈起来研究政策,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明智的事情。”
“俗话说得好,无为而治。”
“与其在那瞎折腾,一会儿造宫殿一会儿打仗的,还不如让人民自由自在的安居乐业,修生养息。”
“就像汉朝的文景之治那样,能让百姓修生养息,保持稳定的政策不变,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其实就已经很不错了。”
“朝廷之中,更需要的不是什么有识之士,而是那些能老老实实执行上级命令的人。”
“只要能稳定的贯彻上级的政策,老老实实的遵纪守法,不瞎折腾百姓,那他就是一个好官。”
“要这么多有识之士有什么用?”
朱元璋闻言,也是被镇住了。
怎么回事,怎么还可以这样玩?
不过细细想来,这好像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为什么所有人才都要往独木桥上挤呢?
这不是对人才的浪费是什么?
要是在朝廷之外能有人才发明出诸如水泥和活字印刷术一样的先进技术,能造福天下万民,那岂不是一件更好的事情么。
朱元璋犹豫片刻,终究还是摸着胡子道:“樉儿,你这话说的,的确是有几分道理。”
“不过你还是先等父皇回去考虑几天吧。”
“父皇老了,脑筋一时转不过弯来。”
的确,广纳贤士治天下这一理论,可是从战国就流传下来的传统。
取消士人土地免税的优待,其实就是打破这项传统。
从此以后,士大夫们将从神坛之上跌落到人间。
那些官员们,将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他们,也将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这实在是心理上的一个很大的转变。
朱元璋虽说是千古一帝,但是他说到底毕竟也只是一个受古代文化熏陶的古人。
要想一下子把观念转变过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