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刘瑾宣读完这份巡边圣旨后,
八虎旗下各个派系的阉党官员都很开心,正德皇帝的这份圣旨中很明显表明了正德皇帝打算要重用阉党了。
但李东阳旗下的各大文臣,也就是弘治皇帝留下的核心文臣派系们,则是满心忧愁的集体看向了李东阳。
这些人希望李东阳能站出来,先提议正德皇帝提议增加几个弘治老班底进入这次巡边队伍中,
大部分文臣都认为这次大张旗鼓的巡边,十有八九是一次镀金行为,但并不像是与牟斌这几日的“大动作”有关联的巡边。
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这次出行的人基本上都是阉党,牟斌从弘治朝开始就与阉党不和,牟斌的大动作大概率与这些阉党无关。
二是这份圣旨中出行的名单上有一个八九品的小芝麻官——王资,
这种豆丁大小的官员还被正德皇帝特意写了圣旨之中,可见正德皇帝对这个名为王资之人的宠信。
甚至有些群臣还判断这次巡边就是为了王资连升三级所特意准备的。
他们能做出这些判断,是依照大明朝历代朝堂的惯例所做出的判断,
至于王资去巡边是真的去查粮仓这件事,朝堂上所有官员中,没一个能想到的,
现在大明朝边境整体上是安全的,
哪怕在半年前的新开口战争中,虽说蒙古人在战略目标方面完胜了大明,但大明的边军也确实击退了抢得盆满钵满的蒙古人,
谁能想到正德皇帝在王资的影响下,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查八个边境重镇的粮草问题呢?
在大明官场经历了数位重臣致仕后,如今五十来岁的李东阳已是现存弘治朝老班底的主心骨了。
李东阳明白他现在就是弘治朝的老文臣集团的主心骨,
但李东阳更加明白自己必须亲手打散弘治朝留下的老班底,
不然正德皇帝不可能安心的使用弘治朝留下的“好”文臣。
已经位及人臣之最的李东阳看待官场的角度当然与他人不同,
也正是由于李东阳看待大明官场与正德皇帝和其他官员的角度不同,
所以李东阳对正德皇帝这份圣旨有一个其他弘治朝老臣根本不理解的判断——重用阉党是一件好事。
在李东阳看来,正德皇帝的圣旨之中虽说重用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八虎麾下的官员,
但圣旨上的官员名单之中,除了王资这个锦衣卫基层小官之外,全部都是正儿八经科举出身的文臣,
在李东阳看来,只要正德皇帝不去大规模直接重用宦官、锦衣卫就是一件好事,
李东阳认为,不论正德皇帝怎样重用一些阉党麾下的文臣,归根结底还是在重用文臣,而不是去让宦官与锦衣卫直接参政。
而依照大明朝的传统,不论一个宦官的势力再庞大,他也不能左右大明朝的根基,早晚是会被朱家天子拿下的。
只要正德皇帝任用科举出生的文臣,哪怕重用的都是阉党派系的文臣,
对于大明的文人来说,也总比正德皇帝直接重用宦官与锦衣卫强吧?
基于以上原因,李东阳内心中对于这份圣旨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评价。
只可惜李东阳在心中认可这份圣旨是没用的,
李东阳现在是弘治朝老班底的主心骨,他要维系自己这个地位的话,就必须站出来适当反对反对这份圣旨。
哪怕李东阳知道这份圣旨已经成文,哪怕李东阳知道这份圣旨不会因为自己的劝阻而废除,李东阳都要劝上一劝。
想到这一点的李东阳缓缓从官员群体中走出,对着正德皇帝微微作恭了。
李东阳弯腰低头的对正德皇帝说道:
“陛下,臣以为定期巡边安抚将士不失为良策。”
“但如此声势浩大的巡边行为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朝堂运转,”
“臣恳请陛下削减巡边官员人数,从名单中选取部分官员即可,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
李东阳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既不得罪正德皇帝,也向自己麾下的弘治朝老臣做出了个表率——自己还是想要压制阉党的。
但这番话不是所有人都爱听的,比如刘瑾听完这段话后脸色直接黑了下去,
这份圣旨上的官员名单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刘瑾一派的阉党文臣,
其中还有刘瑾的再造功臣——王资,刘瑾于情于理也不可能不反驳李东阳这番话的,
还没等正德皇帝说话,刘瑾先举着圣旨站在正德皇帝的斜前下方反驳道:
“李阁老,圣旨已盖章加印,且可因为这种小事就收回成命?”
“若真当以如此简单的理由收回此圣旨,且不是将圣旨视作乡野村妇那可随意收回的随言之语?”
刘瑾身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理应维护圣旨的法令神圣性,
刘瑾也不是吃干饭的,在反驳李东阳的同时,顺便还给李东阳扣了一顶大帽子。
李东阳不可能被口头上扣上大帽子后无动于衷,李东阳可是天顺八年当年的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殿试总排名第四名的大拿,怎么可能在口水仗上弱于刘瑾?
可还没等李东阳与刘瑾辩上亿辩,来一场大口水仗前,正德皇帝先发话了。
正德皇帝用朝气十足的声音,高声向台下面对自己的群臣与背对自己刘瑾喊道:
“二位说的都有理,刘瑾,将圣旨给朕拿过来。”
刘瑾问询将圣旨收好,双手将圣旨举过头顶,将圣旨交还给了正德皇帝。
“刘瑾,给朕研墨。”正德皇帝看着面前的圣旨对刘瑾说道。
“诺。”刘瑾应了一声后就开始为正德皇帝备笔研墨。
不一会,正德皇帝拿起刘瑾准备好的毛笔,直接在圣旨上画了几道重重的横线。
将圣旨“胡乱”的涂改之后,正德皇帝还满脸得意的对群臣们说到:
“圣旨不可随意收回,但李太博说的对,如此规模浩大的巡边行为也确实不妥当。”
“那朕就将这圣旨改上一改不就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