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天家勾心斗角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御医为何还要学习医术呢?
反正王资是不相信大明朝那帮御医中能有医术正常的人,更别说还有能“隔画”看病的神人了。
“杜大哥按你的说法,那御医个顶个都是医圣了?”王资问道。
“不是医圣也是半圣了。”杜勇答道。
“那御医能不能不看内人,也不看画像推测内人是否可以生育呢?”王资带有玩味的问道。
“当然可以了,那可是天家的圣医。”杜勇也明白了王资此话什么意思了。
二人相视一笑后,就将此事翻篇了。
王资又和杜勇寒暄了一会后,王资就将杜勇安排在了自住处旁的一处厢房内。
待二人分开后,王资回到书房开始翻看起了账本。
王资的账本还是那经典的中文加法文加英语加阿拉伯数字的账本,
账面上现在的大同府金坷垃工厂区就是纯纯的亏损,实际上也是亏损。
现在大同府金坷垃工厂区的建设完完全全依靠着王资当初巡边八镇时受贿索取的一百八十万两白银。
而大同府金坷垃工厂区在亏损的事情也不是只有王资一人知晓,大同府对于此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毕竟此时的大同府金坷垃工厂区还在建设之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业产出,何谈利润可言了。
甚至有一部分大同府“心善”的土豪士绅,为了让王资加快破产速度,主动把自己家中藏匿的大量黑户送给王资,企图用此法来让王资坐吃山空。
王资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在大同镇外围有了十五万的施工队伍。
仅仅大同府一府之地,王资在一个月内就搞到了十五万人黑户,
这还是王资搞到手的黑户,还不知道大同府有多少王资没搞到手的黑户呢。
本身大明中期开始,就已经出现地少人多的现象了,不少有户籍但是活不下去的良民为了一条生路,也主动说自己是黑户找到在田野里抓黑户的锦衣卫们,成为金坷垃工厂区的员工。
大明的百姓过的好不好,从来不是数据或者史书能看出来的,
因为数据会作假的大明朝,史书就更加毫无可信度了。
反正王资感觉大明朝的百姓活的够苦,都主动当黑户来求一条生路了。
百姓越是苦,王资越是高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同府的金坷垃工厂区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涌入。
如果大明朝百姓各个安居乐业、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的,
还会有百姓愿意进入金坷垃工厂区做工求生吗?
谁不想在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呢?
谁想出门在外受苦受累还毫无收入呢?
还不是就是为了一口饭吗?
既然大明朝的政府不给百姓这口饭,王资就只能勉为其难的为百姓吃这口饭了。
至于这口饭好不好吃,吃的香不香,那就不是大明朝百姓能抉择的了的了。
除了在大同府内部广抓黑户外,王资还让锦衣卫们向大同府周边的各地,散发大同镇王大善人招工,招收一切百姓前来做工,
就算是无地无户籍的流民黑户,都招。
王大善人的名号已经在顺天府一带打出来了。
大同府与顺天府本就相邻,大同府周边的百姓也有听说过京师王大善人的善举,
很多无力承担即将到来的夏税的百姓,迫于无奈拿着家中最后的一点余钱余粮,踏上了前往大同镇的道路上。
王资在迁民上甚至比洪武皇帝都要厉害许多,
洪武皇帝虽然最开始使用各种免税政策与许地政策诱导晋中百姓迁移,
但晋中百姓根本无动于衷,几乎没人愿意迁徙至洪武皇帝指定的地界,
最终洪武皇帝还是使用强制性手段强行驱赶晋中大量百姓前往全国各地,
反观王资,仅仅发出自己的招工令,就有无数百姓主动涌向大同镇寻求王资庇护,可见王资的迁民能力之强。
如果让王资活在洪武朝,也能让洪武朝的百姓主动迁出晋中地区,
方法很简单,王资只要让晋中地区纳九成的田税加承受十倍的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内的劳役,
王资相信只要使用这种方法,不出一年,晋中地区的人口就全得主动迁出晋中。
杜勇在大同镇内和王资一同又逛了几天花楼,
还是如同二人之前在京师逛花楼那样,王资不吃不喝不嫖,只是单纯的坐在那里和杜勇聊天,
杜勇也早就习惯了王资这独特的逛花楼行为,
反正如今来了大同府是王资做东,王资出钱,
杜勇好好享受一下大同本地大同婆姨不好吗?
不得不说王龙在大同府内建设的花楼远比京师里的更有特色,
从装修风格和工作人员着装上,就比京师里那些彪子立牌坊的青楼要简单明了许多,
摆明了就是要诱惑男人在这里留宿上二楼。
双开的新书过审了——《美利坚大亨传》,明天提签。
双开的新书过审了——《美利坚大亨传》,明天提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