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他的脑子里究竟还有多少东西?
空港新区,2041荷泵芯片工厂。
程旭和潘正带着实验室的一群人刚刚离开,而向林和郝维山正在讨论着些什么。
一向见惯大场面的向林此刻竟然有一些紧张,嘴里还在咨询着郝维山的意见:“维山,这件事儿你怎么看?”
郝维山也一改平时的嘻嘻哈哈的模样,十分郑重的说道:“芯片整个行业怕是要被颠覆了。
“别说芯片设计,就是生产过程,也就是晶圆厂的组织形式未来也肯定会有前所未有之大变革,你等着吧,芯片体系要完全被颠覆了。”
向林频频点头,谁说不是呢。
这几天的工厂一行,确实让两个人大开眼界。
虽然他们两个以前从事的都不是这个行业,但是流片他们还是知道的。
流片,也就是芯片的试生产过程,这是芯片设计生产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衔接设计与生产的重要工序。
设计→验证→仿真→流片→量产
这是芯片设计生产的最顺利的一条线路,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而是会变成下面这样的过程:
设计→验证→仿真→流片→失败→改进设计→再验证→再仿真→再流片→再失败→再再设计→……
陷入到这样一个循环中,没有几次失败的经验,哪来最后的成功啊!
但是,这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海量的资金被消耗。
而今天,程旭就给他们展现了第一种非常顺利的生产形态,失败是什么?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不仅失败不存在,就连参数都是那么的一般无二。
这几天在【类记忆存储芯片】的试产过程中,郝维山可是仔细的对比过了,通过两项参数:
一项是试生产之前通过仿真程序模拟出来的电气参数与性能参数,而另一份则是生产和测试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这同样的两种参数。
越对比郝维山越是心惊,越对比心里越紧张——生怕发现两个不一样的数字,又生怕就这样一直相同下去。
这太离谱了不是吗?
但事实就是这样,由不得他半点置疑。
仿真能几乎得出百分之百的电气性能和功耗性能参数——这对整个芯片的整个设计生产理念绝对会有翻天覆地的颠覆。
这意味着流片已经无成本,甚至流片试生产这个概念都不再存在了。
设计版图来到晶圆厂,那就是直接上产线,直接量产就完事儿了。
那会导致什么?
就拿手机行业来说,现在能够自研手机芯片的厂商有几家?
华威?苹果?三星?
就这么多了。
那以后呢?
在这样强悍的EDA的辅助下,又有公版ARM或者未来的公版HB,流片又无成本,无非是就像现在的平面设计一样,在设计阶段被多打回去几次,多修改几版,费点儿电费而已。
谁还不会个设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Vivo、OPPO本身就有想法在芯片设计领域一展身手的企业,就连米家,凑吧凑吧也能搞出一个自研芯片出来。
更有甚者,稍微有些基础知识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毕业生都可以搞一个工具专门去设计芯片放上去模拟模拟,万一成了,而且性能水平非常高呢?那岂不是大赚?
芯片设计将直接由少数人的专利变成多数人的玩物,想想都能知道未来这个行业会变得有多火爆。
这还只是手机芯片,车机、电脑、各类控制专用芯片呢,都可以自主设计,自主生产。
“所以,下一步,你的任务颇为繁重,要把这个【线上芯片设计仿真一体化平台】给开发出来,这个任务可是不小。”
向林提醒道:“伱也听旭哥刚刚说了,虽然咱们今天看到的数据是几乎百分之百的仿真,但真正的仿真,尤其是面向多个工厂和无数设计者的情况并不容易。
“甚至,整个平台未来还会依赖于【类记忆存储芯片】和【类思考处理核心处理】组成的超级智慧计算机系统来运行。”
郝维山一脸凝重的点了点头,他虽然以前不懂芯片设计和生产,但通过这几天跟着程旭一直在产线上评估数据也多少了解到了一些。
尤其是,程旭在看到实际生产数据与仿真数据完全一致的时候,当时现场的那个场景:
“百分之百其实是个伪命题,比如我们今天的生产,看似没有一点儿数据差异,但实际呢?
“那是因为产线的各种状态被保持的十分完好,产线的各种状态跟仿真系统里采集到的初始数据保持了完全的一致。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呢?别说是仿真了,就算是实际流片,你第一次做跟第二次做都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不变是一时的,变化才是永恒的。不信,你们明天再做一次流片,什么都别动,数据绝对会跟今天有差异。机器一动,就意味着变化。”
这话,所有有经验的产线工程师都知道,产现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长期生产过程中,是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甚至是部件更换的,否则一定会有某个环节会出问题。
“所以,仿真是什么?”程旭接着说道:“不说仿真,就是流片,一个芯片设计方案,流片效果不理想,功耗极大,这一定是设计的问题吗?”
几个人微微一笑,这个问题不用思考就知道肯定不是,现成的例子都摆在眼前,好几次了。
“是的,你们都想到了,同样的设计,让三星来代工和让台积电来代工,那效果简直是千差地别。
“同样的,你让六个月前的台积电来生产,和一年后的台积电再生产,哪怕是同一条产线,效果也会很不一样。”
程旭接着说道:“我想说的是什么呢,一个仿真系统,它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设计,也不在于精度如何,而在于它必须时时刻刻的根据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事物来升级。
“在现在的芯片生产过程中,其实芯片设计企业与芯片代工企业是一种双向奔赴。对于现在的仿真工具来说,要想真,去更新,新版的一定更符合实际情况。
“但对于我们来说呢?实时跟踪,洞悉变化,实时调整。”
这话程旭当时是对着郝维山说的,这也就是对平台的要求了。
郝维山现在想想还觉得压力山大——对接好多个工厂,无数的设计者,实时跟踪,洞悉每一处变化,实时更新模型,这真的是人能做到的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