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发之前,韩坤将准备好的产品简介册子交给了销售团队,要求销售人员一定要全方位的介绍厂里的优势。
理论上来说,现阶段还不存在这些优势,但韩坤还是把这话说了出去。主要还是车厂没有人才团队储备,无法形成长期的优势。
即使有韩坤的神来之笔,但也不可能坚持太久,还是要培养属于车厂自己的人才团队才行。只有这样,车厂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目前,韩坤也只这样做的。
自行车厂和风扇厂已经有了产品设计中心,相关的设计团队也正在陆续筹备中,等1982年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韩坤就会申请更多的名额到三产任职。
而筹备中的设计团队,都是韩坤从三产各单位调过来的。学历上差了一点,但没人用的时候,也只能将就着用。
至于这些年轻人,最后能学出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等最后展出的成果了。
座谈会连续开了三天,互相解答了各方的问题之后,销售团队才赶往了南方,准备展开推销的工作。
此时,也到了韩宥真周岁的时间,简单抓了个周,韩坤也开启了忙碌的工作。
1981年11月3号下午上班,韩坤刚屁股还没有坐热,安平就赶到了办公室,一副怒气冲冲的说道:“主任,生产车间昨晚出问题了,检查出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
安平直接拿出了车厂问题,其意不言而喻,就是想问这事该怎么办,要怎么办!
产品的情况韩坤还没了解清楚,自然不可能直接下论断,反而询问着缘由,说道:“具体怎么回事?”
安平负责监管车厂的生产,对产品的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说道:“昨晚我加了个班,有质检的同志说这一批的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早上我找了生产部门了解情况,但是张继勇态度相当恶劣,说是国内都可以,为啥国外就不可以!”
这段时间,韩坤一直在找机会。
现在机会送上门来了,就由不得张继勇继续闹腾。借着现在这股子气氛,韩坤也表现的很生气,直接拿起电话给张继勇打了一通电话。
张继勇表现的很不在乎,一副慵懒的样子赶到了韩坤的办公室。
韩坤本身就想将张继勇调职,只是一直缺少机会罢了。不过,机会来了,就不允许韩坤错过。
考虑到吃相的问题,以及掩人口舌。韩坤表面的工作也做的很到位,为接下来的怒火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看到懒散的张继勇,韩坤先是确定了产品是否存在问题。得到了张继勇的承认后,韩坤也不装了,‘怒火冲天’的说道:“张继勇,你还有没有一点组织性了!”
“管理中心再三提出要求,出口的产品必须按照现有的标准执行,你是怎么做的!”
副主任的任命没下来,张继勇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子火。仗着郑友军的信任,张继勇不满的说道:“韩主任,你这不是为难车厂的同志们嘛!”
“本来可以按照国内的标准执行,你偏要新制定一个标准,有这么为难车厂的工人的嘛!”
借着产品质量的由头,韩坤彻底发挥了表演的技能,把张继勇擅自更改标准的事情传言了出去。
事实上,管不住底下人,确实也不是什么长面子的事情。但是张继勇更改管理中心定下来的标准,就有违组织度,必须以儆效尤。
随即,韩坤也做出了相关的处罚,以不符合生产的性质,将张继勇调职到了尚未成立的箱包厂。
当然,这个事情韩坤无法一人决定,还是要在总务处的会议上争论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