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荀子的推断
一般人找不到陈默,因为陈默大部分时候呆在曹秋道哪里,而曹秋道哪里是禁止他人入内的。
一般人当然不敢去曹秋道哪里,不过端木赐敢,因为他是为数不多被允许进入的人。这也多亏陈默曾向曹秋道提起端木赐,因此端木赐还有幸得到曹秋道一次指点。
端木赐见到陈默的时候,陈默正躺在一块青石上睡觉,不远处曹秋道正观看荆轲与仲孙玄华搏杀。
在陈默厚脸皮的请求下,曹秋道终于决定指点荆轲几手本事。或许是因为荆轲天赋不凡,或许是陈默面子大,这几天,曹秋道确实指点了不少,甚至让荆轲和仲孙玄华搏杀。
陈默见到端木赐颇为惊讶,询问来意。
端木赐有些羡慕的收回目光,因为他也很想再次得到曹秋道的指点,只可惜。
端木赐道:“家父以及老师请你务必到儒家学馆做客。”
陈默大感愕然。
稷下学宫、儒家学馆。
端木敬德、荀子两位德高望重大儒,正在讨论韩愈‘师说’、‘马说’这两篇学问。
公孙羊没有说谎。
端木敬德确实将‘师说’这片文章抄录下来,贴在儒家学馆最显眼的地方。而且韩愈的‘马说’一篇,成了儒家之人近些日子谈论最多的文篇之一。
端木敬德又看了一遍‘师说‘’,忍不住赞叹道:“创作‘师说’的墨家弟子韩愈,实在是位高才,墨家什么时候出了这样一号了不得的人?而且。”说到这里,似想到了什么,话语戛然而止。
荀子和端木敬德做师兄弟多年,如何不清楚端木敬德的想法,呵呵一笑,代替他说了下去。
“而且创作这片文章的韩愈,似对祖师十分尊敬,不像是墨家弟子所作,师兄是不是这么想的?”
端木敬德露出惭愧之色,这确实是他的想法。
端木敬德见师弟荀子,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忍不住道:“师弟可认得这个叫韩愈的墨家高人?”
端木敬德相信如果儒家有人知道韩愈,就一定是荀子。因为荀子和六指黑侠颇有交情。要知道当初儒家能从墨家弄来纸笔,正是因荀子和六指黑侠的交情,否则未必能将小圣贤庄中以竹简记录的圣贤之书用纸张记下,装订成书。
荀子摇头笑道:“我也从未听过韩愈这个名字,自上一代墨家巨子写下‘非儒’一篇,墨家普遍对儒家没有什么好感,用势同水火来形容而已不为过,试想一下这样的环境下,墨家弟子又怎会称赞我们的祖师呢?”
端木敬德点了点头,皱眉道:“难道这个韩愈并非墨家弟子,而是其他学派之人?”
荀子见师兄一副头疼的模样,反而笑的更愉快了,忽道:‘师兄可还记得,四天前,陈默当着百齐王、君王后以及百家学派所阐述的治国之道?’
端木敬德自然是记得的。他不但记得,而且时候还将陈默在稷下学堂中的讲话,全部写下来了。这段日子还时不时研究。
儒家学派也曾常常研究其他学派的文章言论。基本上所谓的研究,只是挑毛病而已。这次却不一样。端木敬德研究陈默的治国之论,并非挑毛病,而是研究其可行性。一番研究下来,得出结论:其中有一部分值得商榷,可大部分似乎可以施行。
正因如此,端木敬德也派出一部分儒家弟子,以实践验证陈默的民富强国之论,是否可能。
端木敬德道:“我曾仔细研究过,陈默在论辩中,并未谈论什么治国理念,却谈论了不少具体的富民强国的法子,可以看出他颇有心得,而这一方面也正是儒家颇为欠缺的地方。”
荀子完全同意端木敬德的看法。
任何一个学派有其长处,必有其短处。作为当世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学派,也不例外。
儒家学派有非常明确的理念:仁政。可是儒家学派,却缺少达成仁政的具体措施。亦或者没有一套可以支持国家正常有序运行的治国体系。这也是儒家不被君王采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毕竟任何国家的治理,都不是倚靠仁政这个口号就能治理好的,都需要指定一系列的规矩,形成一套将所有人都包括进去的法律体系,这样国家才能有序运转,但儒家在这一方面却颇为欠缺,不但没有法子和相当成熟的法家相提并论,纵然比起墨家还大有不如。
荀子道:‘我要说的,可不是这些。’
端木敬德道:“你想说什么?”
荀子道:“当时稷下学堂曾有兵家弟子问陈默,为何他谈论治国,居然不怎么引用墨家的学问,反而大量引用法家、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