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陈默毫不迟疑道:‘百家学说各有优劣,儒家学也属百家之一,自也不例外,也有其缺陷不足之处。’
端木敬德、荀子非但不恼,反而十分高兴。
荀子问道:“儒家学说有何缺陷不足?”
陈默向来不笨,这个时候也明白端木敬德、荀子请他到儒家学馆来,正是要他谈论儒家学说的不足。进一步推断出荀子端木敬德想要儒家补全儒家学说不足的想法。
若是一般人,大概不会帮这个忙。但陈默乐意至极:他是根正苗红的墨家弟子,但其思想却并不属于诸子百家中的任何一家,亦或者说他的思想本就是百家杂糅的,其中甚至还蕴含了一些佛家思想。
陈默计划不假思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且不说儒家学说正确与否,至少在我看来儒家学说虽然提出不少很好的主张,但在出谋划策以及具体落实方面十分欠缺且非常十分稚嫩。”
端木敬德、荀子无法反驳,他们都是儒学大师,自然清楚陈默说的完全正确。
陈默兴致勃勃道:“就拿孟子的话来说,孟子说‘如果君王无道,百姓可以上来杀了暴君,这不算以下犯上’。孟子这个主张我十分赞同,但孟子却只提了主张,却没有根据这个主张制定如何杀死暴君的方法亦或者说制度,这也导致纵然暴君出现,儒家的这个主张也很难能实现,纵然实现了,也很难能很快实现,而在这实现这个主张的过程之中,必定有更多的人死在暴君之手。”
“如孟子提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我也认为这个主张很好,但统治者却绝不会这么认为,既然统治者不这么认为,那么儒家自然应该出谋划策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统治者不得不这么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天下的命运,而非过耳则忘。”
“据我所知,儒家提过许多方面的主张,而且不少主张纵然我这个墨家弟子也非常认可,可儒家却从来只有思想主张,而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落实思想主张,这也使得许多许多思想主张被人当做空谈乃至于玩笑。”陈默望向端木敬德道:“端木先生是孟子学说的继承者,难道端木先生认为孟子希望他的学说只停在空谈,而无法践行吗?端木先生既然继承了孟子的学说,就应该将孟子的主张发扬到可以施行的地步;在我这个墨家弟子看来,端木先生等支持孟子主张的儒家弟子,应该思考如何将孟子孔子等儒家先人的主张落实下去,换而言之,就是研究一系列达成儒家思想主张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否则儒学只能停滞,被人当做无用的学问。”
“其实儒家所提的仁政而也是如此,我虽然反对等级制度,但我也希望仁政能大兴于天下,可如何才能达成仁政呢?我记得孟子曾说过一句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句话虽然说的很好,是孟子所希望百姓能达到的愿景,可想要达成这句话,岂非就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才可能达成,但孟子却并未提出来!儒家的仁政,岂非也正是如此?所谓仁政,势必包括方方面面:如何指定规章制度,如何贯彻规章制度,如何选拔官吏,如何抵御外敌,如何防备天灾,如何解决纷争,如何让百姓生活富裕,如何制定税收等等之类,这些无不是达成仁政的基础,可儒家却鲜少提起,纵然谈论也是非常抽象以及粗浅的,所以在我看来,这正是儒家最大的缺陷。”
端木敬德、荀子、伏念不由点了点头。
陈默说的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陈默意犹未尽,继续说道:“其实这不止是儒家的毛病,百家学派中除开法家以外,基本上都有这个毛病!如道家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思想主张,却没有谈论具体如何达成这样的思想主张!如墨家主张天下之人平等友爱,却没有具体谈论如何才能的达到兼爱,农家、医家等等都是如此!只有法家是例外。”
“法家的学说未必正确,但法家之人的确建立了一套完完整整可以使得国家能运行的规章制度!无论是法律的制定与落实,还是官员的选拔,亦或者赋税的征收,还是训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有具体的政策,而这正是其他学派包括墨家都欠缺的。”陈默淡淡道:“我读百家学说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法家建立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而其他学派却都只局限于提出主张而没有建立一系列使得主张得以践行的规章制度呢?”
荀子问道:“你可有答案?”
陈默道:‘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答案。’
荀子道:‘答案是什么?’
伏念、端木敬德也很想知道。
陈默道:“答案在于法家其实早已成为了国家的一部分,无论是商鞅变法,还是韩国变法,亦或者其他国家的变法,法已成为国家机器运行不可缺少的存在,亦或者说法早已和国家融为一体,正因如此,法家若想要强大,就必须让他们的国家变得强大,正因如此他们才根据国家的情况不同,调整国家政策,使得国家有序运行。换而言之,如果国家不能有序运行,那么代表法家的削弱乃至于失败!”
这一番话令两位儒学大师颇有感悟。
陈默继续道:‘相比起法家,提出各种主张的百家却不一样,其他百家之人虽然生活在各个国家,虽然有种种主张,但他们却从未将自己当做治理国家之人,正因为没有将自己当做治理国家之人,这也导致他们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主张用具体的方法,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从而达成。这也正是其他学派只有思想主张,而鲜少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的原因。’
陈默双眼放光,望向端木敬德、荀子,一字一句道:“所以我认为无论儒家还是其他学派,都必须纠正自己的观念,不要看人治国,而要学会如何治国,唯有如此各派的学说才能完善,各派所期待的理想世界理想国度才可能实现,否则儒家也好,墨家也罢、道家也是,都永远只能看人治国,而无法参与治国。”
这一番话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实在独特新颖,对于端木敬德、伏念这两个坚持孟子思想的儒家传人来说,更是醍醐灌顶。
端木敬德的眼睛忽然前所未有的明亮,陈默的这一番话点醒了他。
一直以来端木敬德以继承了孟子的学说而自傲,他一直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最了不得的儒生,因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孟子提出的反抗精神,是儒家的一种巨大进步。
现在他仍旧以孟子学说继承人而自傲,但他的心态已发生了变化。他认为自己不能继续躺在孟子的学说上了。
他完全赞同孟子的主张,不过他需要的已不只是赞同,而是想法子将孟子的主张变成现实。
换而言之,他必须要思考出一系列可以施行的规章制度,达成孟子的主张。
儒家学说需要进步。
孟子做到了,自己岂能躺在孟子的学说上不思进取?他要将孟子的学说变成现实,他下定决心推进儒家学说。
端木敬德神情变得无比坚定,长长吐了口气,站起身来,对陈默恭恭敬敬三鞠躬,感激道:“多谢先生提醒,端木敬德明白了自己未来所要走的路。”
伏念也如端木敬德一般行礼致谢。
陈默的这一番话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
陈默心安理得的受了伏念、端木敬德的行礼。他自认为自己今天所说的这一切对于儒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他认为今天所说对于除开法家以外任何学派都非常重要。
有一句话说得好,再好的法律条文若不得到贯彻,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一点用在儒家学说上也十分恰当,前提是他们要将思想主张变成法律条文。
陈默发现荀子虽然对他满脸笑容,却并没有行礼。
荀子微笑道:“对于儒家,你可有什么建议?”
陈默也不是笨人,大概也明白其实荀子早已看出了这一点,再联想到荀子的学说,更坚信自己的想法。
陈默道:‘我曾读过先生弟子韩非的主张,发现先生和韩非都主张性恶论,但你们两人最终的见解却截然不同。先生仍旧是儒家,但韩非却变成了法家。’
荀子微笑听着,期待陈默说出什么高论出来。
陈默道:“先生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变善,只有生出善了,这才能形成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所以先生虽然认为人性本善,最终的结论却是在礼义的基础上指定法度,正因如此,先生虽然是以礼入法,儒法兼宗,但仍旧还是儒家!因为先生以礼入法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践行儒家的主张!小子认为,先生可以算得上自孔子、孟子以后,儒家排行第三的大师,因为伱的这个思想若能践行,儒家又将推进一步,可从看人治国的儒家变成参与治国的儒家。”
荀子脸上笑容不见,神情动容,眼中竟出现泪光。
他着实想不到陈默竟对自己如此认可,给了这么高的评价,说他是继孔子、孟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这种评价是他成为儒家弟子以来,从未有过的。
端木敬德、伏念也很惊讶。若是其他儒生听到,必定起来和陈默辩论,甚至直接将陈默乱棍打出去,但他们毕竟是很有智慧的人,冷静思考思考陈默的话。
一番思考下来,他们发现陈默所说并非全无道理。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儒家学说自孟子以后停滞不前的局面,在荀子手里确实跨出了一步。虽然不知道这一步是对是错,但能有这一步已十分不容易了。
陈默发自肺腑感叹道:“不得不说儒家确实幸运,先后出现了三位大师,将儒家发展到现如今的这种地步,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将儒家推进了一步,而荀子先生又将儒学推进了一步,反观百家之中,除开法家改变学派命运之人层出不穷以外,其他学派都逊色许多。纵然历史最悠久的道家,也不过这在老子之后出现了一个庄子而已。”
陈默言辞恳切,任谁也听得出他是发自真心的。
真心的话最能打动人。
这一刻,荀子几乎快忍不住要流泪了,终于有人理解他了。
荀子感叹道:‘人生在世,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惜,你不是我儒家弟子,否则我的衣钵定传给你。’
这一番话的分量不可不谓重。也足以见得荀子对陈默的欣赏,对不能收陈默为弟子的遗憾。
事实上,荀子认为陈默其实是最好继承自己衣钵的人。
荀子教育出不少优秀的人才,如韩非、李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