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地下水危机,超级生物解决办法
陆恒一家正坐在越野车上,绕着孙国游承包的一万亩地游览。
说是承包一万亩,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孙国游这片沙漠荒无人烟,想怎么种树就怎么种,陆恒对一万亩有清楚概念,因为他的公司总部就是一万亩。
香蕉井树现在五六米一棵,将一大片地圈了起来。
即便刚好一万亩,周长其实只有.96米,沿着边缘几米一棵树,也用不了三万棵。
这三万棵前后间隔五六米,随后在左右又种了很多排,这次就距离更宽了。
至少将近三十米,十几辆大水车都能从中间区域通过。
孙国游也在越野车上,他介绍道:“将来等香蕉井树扎根到地底,能够吸收到地下水后,我在香蕉井树周边六七米处就可以种一些别的树,再从香蕉井树里拉几根滴灌的管道,这样整片区域都可以成为绿色的土地了。”
数百米下的地下水被香蕉井树抽取,浇灌到地表的其他植物上,慢慢地这片土地的确能够变成草原森林。
如果扩大到几万亩,几十万亩。
也许整个沙漠边缘气候环境也会被改变。
植物以及土地水分蒸发,会变成降雨。
越野车两旁,全是高达四五米的香蕉井树,它的叶子像是巨大的漏斗,覆盖住三四平米。
香蕉井树其实不需要太多阳光,在雨林深处,被巨大灌木遮蔽的阴暗环境也能生长,顶端的漏斗其实最大作用是收集雨水。
现在雨水收集不到,树叶自动闭合了,如果敞开树叶,反倒是额外消耗水分。
但只要下雨,或者人工洒水,树叶也会撑开,如果从高处看,就是一顶顶漏斗插在地面,景色非常好看。
这也是吸引无数游客前来的原因。
孙国游今天没有对外营业,接受游客游览,可有车的游客,自己驾车绕着外围区域,从树缝隙就钻进来了,孙国游拿他们也没办法。
好在这些人也没有干扰陆恒所在的越野车,因为他们这一行人其实有四辆车,其他车上竟然还有荷枪实弹的安保团队。
这次陆恒离开京城,安保团队联系了当地警卫保护。
“我看你这应该超过一万亩了吧?”陆恒疑惑道。
“嗯,我又租了几万亩,沙漠租地很便宜,几乎白送,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展开治沙,就可以租下来,以前还有补贴呢,我计划将这里发展成风景区,将来这边也算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景点了,非常感谢陆总您捐的几万株香蕉井树,等我这边发展起来,还要在您这里采购更多种子,我的计划是逐步扩大,最终形成几十万亩的香蕉井树核心的森林。”孙国游豪言道。
陆恒也不知道孙国游是不是在吹牛,他长期待在沙漠戈壁,皮肤早已黝黑。
以前网络上一开始都在同情他,后来又疑似翻车,有人说他在骗补贴,承包了近20年,实际种树的区域只有很小面积,就在家门口种了一些。
还养了不少牛羊。
当初看上这里,就是因为地下水丰富。
后来地下水被煤矿开采破坏了,这才导致他跪地求水。
陆恒任由孙国游给父母介绍他的伟大计划,没有插嘴说什么。
不过却是悄悄控制副脑,连接上远在安雄的陆智,让他分析沙漠治理,地下水过度抽取等等知识点。
陆智这时候已经能够连接上网络,可以查看互联网知识,尤其是国内外论文网站。
像是国外的hub网站,里面就有8800万篇论文。
这个网站也是一个传奇,当年受到无数势力打压,阻止它免费分享论文。
几大西方流氓势力还告对方,最后法庭判决赔偿1500万美刀。
这个网站的确侵犯了知识产权,只不过不是作者的,而是出版机构的。
在学术界想要发表论文,甚至还要给期刊交版面费,作者本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论文给更多人看到,大部分论文作者也没有收到过稿费。
都被出版机构,期刊本身拿到了版权。
最终免费的学术网站生存极为艰难,还好服务器设在白熊国,这才得以运行。
这倒是方便人工智能检索资料,现在陆智就在不停下载论文,通过无数虚拟副脑消化吸收这些论文。
相当于一种大数据训练,等到训练结束,消化这近亿论文,陆智应该会成为全世界最博学的人工智能,可以回答上各种专业问题。
当陆恒发起提问时,十几分钟后便从陆智这里得到答案。
目前陆智还不能秒回,因为数据资料没有全部下载到自己服务器当中。
还需要增加更多服务器才能容纳网络上各种数据。
陆智是在接收到陆恒的命令后,专门使用关键词搜索,对相关论文下载学习后,才提供的资料。
如果把全世界所有沙漠都绿一遍,自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当整体性被破坏,就会导致原本某个地方经常下雨,结果因为更远的地方沙漠变成绿洲,降雨量反而减少了。
有专家预测,如果地球所有沙漠都变成绿洲,整个地球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无法形成温室效应。
气温会越来越低。
根据这个预测,沙漠绿化也不是越多越好。
不过暂时还不需要担心,陆智甚至给出了汉唐时期的地图。
尤其是当年丝绸之路,也就是说现在是沙漠的地方,很早以前其实还是绿洲。
即便现在地理环境变成唐朝时期那样,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唯一的问题就是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引发的后果了。
在十年前左右,不只是毛乌素沙漠附近,还有更多地方,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城市扩张耕地面积减少。
于是想出了个办法,那就是耕地面积减少多少,那就在沙漠或者草原开荒,将这些区域变成耕地,当时还有鼓励开荒政策。
从2008年左右到2014年,鄂尔多市凭借强大的财力,鼓励现代农业,对连片成片耕地,政府全额补贴喷灌设备和农机。
在如此优厚的补贴政策下,加上沙地农业种植的蔬菜、马铃薯效益很好,沙漠北麓的各旗县新增耕地很多。
从一开始的32万亩,到了后来的50余万亩,其中38万亩都在毛乌素沙漠北侧。
这就是纯粹的用人力战胜天意。
后来专家发现,耕地面积多了,天上又下雨少,用水全是抽取数百米深的地下水。
这时候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副作用。
到2013年左右,毛乌素沙漠北侧地下水位下降接近警戒线,荒漠化和草原沙化开始出现。
为了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防止毛乌素沙漠扩大和草原荒漠化,鄂尔多市在2014年果断停止了鼓励连片耕地和规模农业的做法,开始在毛乌素沙漠北侧的旗县实行禁垦。
从鼓励开发沙漠到最后禁止,一切都是那句话过犹不及。
地下水被抽取过多后,得不到补充,反倒是让沙漠化更加严重。
假如沙漠地下本身就拥有丰富地下水,那也不会越来越沙漠化了。
看完陆智给的各种分析报告,陆恒脸色也越来越严肃起来。
香蕉井树是他研发的,很清楚这种树的吸水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蕉井树就像是一台抽水机。
它的所有细胞器官都是为了抽水储存水而服务。
现在数万株香蕉井树在孙国游的林场,相当于每天都有数万台抽水机正在工作。
这时候还不明显,因为树根没有扎入数百米深的地下水区域。
到了扎进地下水区域时,地面的香蕉井树可以不停取水。
以孙国游刚才描述的计划和野心,肯定会毫无顾忌地使用地下水浇灌,扩大种植面积。
陆恒眉头皱着,他可不想将来土地更加恶化。
也许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抽取地下水的香蕉井树,反而会导致整体环境更加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