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张居正借着内阁有起草诏书,敕命的权利,直接用内阁的名义给六部地方下达命令,从此内阁便有了行政权。
张居正推动考成法,“考成法”的实质是将国家的监察大权收归内阁。
“考成法”后,各科负责监察,对内阁负责,内阁获得了国家的最高监察权。
强大的监察权使六部处处受制于内阁,如有不从,内阁便可督促六科对六部进行弹劾。
这样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内阁获得了最高权力,全面控制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令的实施情况。
由此明朝内阁名存实亡,永乐之时开启的内阁辅佐制度,又继续变成了中书省相权制度。
只不过是继续套着内阁的名称而已。
内阁从此有了,议政权,行政权,起草诏书敕令之职责。
跟中书省变得一般无二。
皇帝用印的是诏令,一般除国家大事外,平常的公文行政命令,都是内阁直接下发了,不需要司礼监用印。
所以说大明唯一相,唯有张居正。
并不是说张居正权利大,所以称之为宰相。
而是张居正又开启了明朝洪武年间撤掉的相权制度。
皇帝下发御令诏书要是没有内阁起草用印,下面的大臣甚至不认皇帝诏书,视为白板圣旨。
同样明朝皇帝没有内阁的同意,自己任命的官员,人家官员不认。
不会去上任。
所以明朝皇帝只能借助内阁来治理国家。
内阁起草诏书的职责是皇帝给的,内阁一开始只是起草诏书,并不能否定诏书,以及用印下发这个程序。
结果被张居正侵权变成了内阁起草用印下发,没有内阁的同意皇帝说了不算,由此形成惯例,直至明亡。
内阁掌权造成的结果就是,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也没关系,有内阁就行,国家一切大小事务均由内阁处理。
明朝官员内阁推出几个人,皇帝选一个,在内阁草拟用印后皇帝用印,没内阁的印被称为白版官员,会被其他官员看不起排挤的,干不了事。
万历中后期为什会缺官员。
因为内阁推选的皇帝不想用。
皇帝选的内阁不同意。
皇帝绕不过内阁直接任命官员,内阁推选的皇帝一概留中不发。
致高层官员严重缺少,中央基本靠司礼监,地方是靠着中低层官员和政体的惯性运行。
如此看来,明亡与张居正也有些密不可分的道理。
毕竟国家是要运转的。
历朝历代从来万历晚年那样繁华,也没有这么堕落。
老百姓没有官管了,开心了。
朝廷也不管了,爱咋咋地。
马上过中秋了,祝大家中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