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艰难决定
这样一来,姜驿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他对着手机说道:“陆科长您好,我补充下,我们的确跟公交沟通过,但是我们这边出了点小问题,总部的专家还没调过来,所以耽误了一些进展……”
陆宇的声音缓和了下来道:“那什么时候能开始推进?”
“哎,还是定价的问题,内部不同声音比较大,我再协调协调吧。”
“行吧,你们这样想我也没办法,红头文件明确时间点了,你们抓紧点。”
结束了通话,丁灿奇露出忧色道:“工信局那边催过来了,我们……”
秦松却对总部发起了牢骚:“总部为什么还不批呢?能拿下海城本身就是重大成绩了,利润低重要吗?渔城现在连定价都没有着落,能不能保本还是未知数呢!青城建了那么多站,才多少辆出租车,他们就是数据做得好看,真干起来猴年马月能回本?为什么偏偏对我们要求这么多?”
蒋雪在一旁附和道:“就是!”
杨立峰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怎么决定该海城公司的领导操心,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他来说,哪家公司建站都需要他,反正他属于总部员工,海城的好坏跟他关系不大。
丁灿奇没有再说话,只是看了姜驿一眼。
沉默了半晌,姜驿严肃地声音打破了寂静:“各位,总部如何决策我们先不管。大家的想法我差不多明白了,我认为这次会议上我们内部很有必要统一思想,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这是姜驿思考很长时间,做出的一个艰难决定。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充电行业,国家将充电网络定义为基础设施。从咱们熟悉的情景看,电网是不是基础设施?显然是。对输配电来说,最有效、最安全的供电方式就是使用同一个电网,电力主网本身具有天然垄断性。电网本质上是做资产管理,盈利不是必须的。那么充电网络跟电网比,具备天然垄断性的特征吗?显然不具备,他只能算末端配电。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环节一定会朝市场化方向演进。如果我这个看法是错的,那么对国家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下达行政命令要求电网扩充资产、建设充电网络,事实上国家并没有这么做。我从渔城那边也得到一些消息可以佐证,去年渔城供电局自建了零星几个充电站,将充电站资产纳入成本规制范畴,审计没有通过。大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将来的充电网络一定是市场化的,我们不要想着把资产规模做起来就成功了,资产越大风险越大。统一了这个认识,我们再继续分析。市场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优胜劣汰。充电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如果投入的资产不能产生价值,那有什么意义呢?迟早会被淘汰掉。再具体到公交充电网络,它的客户很明确,就是服务新能源公交车,收入来源也很单一,只有充电服务费。有人说只要网络规模起来了,随着公交车数量的增多,成本降下来就能盈利了,这显然不对,一条线路就这么多车,多一条线路的车就得多建站,多投入人力,公交充电通过规模化降成本就是伪命题。收入不能支撑我们盈利,对我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资产,不如不投了。如果别人认为这是香饽饽,那就让别人做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