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彪还给电脑硬盘里写入了许多来自未来的程序,把他们的编译器进行了改写,使这台机器可以顺利运行。
整整折腾了三天,李三彪终于完成了开机准备。
在众人的殷殷期盼里,奥本海默给超算通上电,指示灯亮起的时候,众人还十分紧张,毕竟超算点亮只是第一步,要是不能协同工作,那它只是一堆矿机!
李三彪将测试巨型机所用的Linpack基准测试程序输入,Linpack基准测试程序,是1976年由田纳西大学开发的,用FORTRAN语言写成。程序所完成的是求解100个联立方程,主要操作是浮点加法和浮点乘法。几十年来,一直是衡量计算机系统的数值计算能力的标准程序,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就是根据它的结果进行评测排序。
李三彪将测试时间设定为20分钟,众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结果。
当计算结束的时候,显示屏输出了计算速度。
1000亿次!
米兰城的专家们纷纷揉起了眼睛,或者擦拭镜片,想看清小数点在哪里!
真的是1000亿次吗?去年排名世界第一的Cray X-MP/2,每秒才10亿次啊!
这一定是哪里搞错了吧!
李三彪也吃了一惊,这比1993年漂亮国的CM-5计算速度还要快一些,该机拥有1024个和386差不多的处理器,能为597亿次。而自己的机器只有1000个芯片,性能反而超越了对方一半!
虽然事实摆在眼前,就连奥本海默也不敢相信,不住问李三彪会不会是输出错误,比如少算一个小数点。
但这还真说不清,毕竟没有其他直观的方法能证明它的速度。
李三彪道:“要不现在就来运行一下你们的程序,如果模拟时间和你预计的差不多,那就说明速度尚可。”
众人一阵恍然大悟,纷纷往宿舍和办公室跑去,抢着去拿自己编的程序!
而且整个八九十年代,在任何大学和研究所,大型机的计算机的使用都是要努力争取的,机时是十分宝贵的资源!
大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哪怕被安排到半夜上机,都会感到十分幸运!
没有机时,就出不了成果,影响评职称和加薪!
如果本单位有计算中心还好,没有的话还得去外单位,甚至外地去租!
研究人员里,精明的已经醒悟,现在基地里凭空多了一台巨型机,还管他什么快不快的,是不是世界第一,它再慢也比夜里排队上机强吧?
很快操作台前就排起了大队,而且基地其他研究结构的人员听见消息,也纷纷抱上软盘和录音带赶来!
他们这些运算程序早已经编好,就是苦等上机机会呢!
李三彪叫他们排好队,为了检验速度,先从一个建筑结构计算项目开始。
这个项目用的是一个叫Adina的软件,八十年代ansys、SAP还有ABSQUSE还没传入国内,国内用的通用有限元程序是adina81,是一个外国教授编写的开源软件。
因为是开源的,机械和土建都能使用,所以李三彪已经在超算里预设了这个程序。
这个项目,是一个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圆柱形外壳的结构计算,要做地震波的振型叠加计算,需要进行弹塑性分析,用到隐式或者显式直接积分,以及非线性求解,总之非常复杂。
“呃呃,这个奇怪的房子是什么东西?”
李三彪问了一句,但全场没人说话。
结构工程师看了看奥本海默,奥本海默道:
“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电站项目了,我们想用计算机分析一下结构安全度。上一台机器计算时花了整整24小时,回来后根据结果调整了钢筋大小,重新演算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