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鹿原已经向局里申请,创办宜城教育周刊,抽调喜欢写作的老师,担任编辑,和教育印刷厂合作,什么都是现成的。
作为县里的大单位,一中创办这个教育周刊实在太省力气了。
人力充足,不用为来稿和审稿发愁;整个一中的学生就能撑起来场子。
数理化各种面向全市的赛事,梳理课本教材知识点,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都在积极地发挥特长,按照各种刊物书的知识板块,有不同的人研究探讨,编辑反馈下来,还可以通知老师们,有哪些知识缺稿,反馈及时,生源作品的供应链条形成闭环,即使不见经济效益,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说,都值得一中费这心思。
学校各种社团云集,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都抱团努力。
乔鹿原踌躇满志,他觉得人生跃迁到了不同的阶段,刊物支付稿费比较及时,学生们手里有了钱,提升眼界,良好的循环让刊物生机勃勃,学生的精神状态更是昂扬奋进。
他明白教育之所以让人觉得漫长无望,是因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回馈太少了,如果只用考试成绩来反馈孩子的们的努力,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得到良性反馈而持之以恒,更多的是在考试中被碾压,被一次次的打击得体无完肤,被一次次挫败摧毁自信。
庞大的稿费支出,让他看到孩子们身上的潜力和向上的渴望。
无论哪一个孩子投稿,都有可能收到稿费,这一点点数额很低的稿费其实就代表着认可,代表着肯定,代表着他虽然成绩不靠前,但依然是优秀的出色的,证据就是他做出的题变成铅字了,他写的文章变成铅字了,甚至他还收到稿费了。
连作文写得很差的同学投稿,编辑和老师都会联手,帮这个学生一遍遍地修改作文,并且把他的作品最初的模样,与修改之后成优秀作品的模样,同时刊登在作文阵地上,甚至把修改过程中的两篇逐渐变好的作品也刊登上。
让不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十分直观地在老师逐字逐段地修改展示中,把学生进步的痕迹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想要学习写作文,并不多么神秘。
一个人要想写作成功,无论什么稿件,都必须经过十分认真严苛的自我修改和自我审视。有过此等修改经历的人,能逐渐明白修改的精髓是什么,学会与自己死磕,与具体问题死磕,在死磕中一点点进步和突破。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奋发向上的群体里,肯定能自然地滋生出良性向上的气场。
很快就到了放寒假的时候,宋乾坤、刘静、刘丽三个人开了会,制定出观察了一个学期的优秀同学,决定雇佣他们在寒假里修整出后边的各种刊登稿件。
三人讨论后,最后选定了十个人,七男二女,商量了待遇,由宋乾坤负责通知他们,那些人听到宋乾坤提出的建议,听说洛阳的明德文化公司要在寒假雇佣他们,都大喜过望。
纷纷询问宋乾坤和明德文化的关系。
“我和他们老总关系好,就是因为投稿多了,并且稿件质量稳定,有责任心,所以才被看中,多了赚钱的机会。
这不,有了机会我就想到你们,你们是我观察许久找到的出色的一拨人,这个假期好好做,你就是自己的信誉,丢脸失误都得你自己担责。
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受雇于人,公司如果看好你,以后每个假期都可能得到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