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秦桓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却被迫成为了一个手举屠刀的人。
那时的他,刚从繁华的京都去往边疆,以懵懂的眼瞳接触人和事,而后又用最沉重的方式……认知了世界。
悲惨的、绝望的、悲苦无望的……没有边际的世界。
敌国入侵,京都哗变。
小小的少年代表帝王,孤身前往边境,带领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的士兵们,用屠杀的方式守住了最后一道国门。
哗变者,杀。
叛乱者,杀。
卖国者,杀。
那一夜,血染黄沙,牺牲了不知道多少将士的性命,亡了不知道多少百姓的家庭。
惨烈的胜利几乎刻在了每一个残存着一口气活下来的人。
他们瘫软在身后,看着前面那个持枪不跪、满脸泪水与血水混合、却神情桀骜的少年。
看着他以单薄而削瘦的身躯,拖着这个庞大而腐朽的王朝,踽踽前行,直到到达让他们仰望的地步。
——一个人究竟要温柔到何种地步,才甘愿做那道以身击破黑暗的光?
这句话从前他们不理解,可现在,他们理解了。
秦桓……不,太子,太子就是他们的光,是他们毕生的信仰。
但可惜,朝廷不这么想,史书工笔也并未这么写,甚至就连太子殿下自己,都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大雍朝记史》中这样记载——
“天成九年,帝遣太子桓亲赴北境,历时三月,守官、将领,兵卒,小吏皆杀之。
亡者百万,血染黄沙,尸堆成山,时人莫不惊惧如鬼魅,惶惶似蚍蜉,史称十年大清洗。”
沾染了鲜血的罪恶之花褪去了曾经的纯白,变得离群索居。
它慢慢被鲜血渗透,最终成为一朵在荒芜中盛放的罪恶之花。
红似烈焰,灿若炽阳。
可它的周围却尽皆变得空白,就像是有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在它的身上,可它仍旧顽强地活着。
它渴慕着雨露,努力汲取着养分,拼命在夹缝中寻找着阳光。
那扭曲到几乎嶙峋的枝干,丑陋而单薄,却宛如与命运对抗的姿态,让人深深为它的美而吸引,甚至不自觉地伸手去触碰。
一片朦胧的白茫中,秦桓站在尸山血海里,仰头大笑,泛红的眼尾已经染上了些许疯狂。
——“疯子!”
——“暴徒!”
——“刽子手!”
最后,所有人都知晓了他的恶,他的血腥,他的残暴,他的一切,和在绝境中疯狂的狰狞模样。
就像心上长出了一条很长很长的疤,很丑,很难看,且这条疤痕,几乎要伴随他一辈子。
侮辱和谩骂掩盖住了感恩,惶恐与疯狂替代了胆怯的沉默,时人渐渐成了那个‘沉默的大多数’。
这无关对错,也无关立场,只是人的本能。
可当手染鲜血、用杀戮去完成拯救的秦桓回头望去时,遍地都是厌恶与惊恐的目光,令他茫然四顾。
因为当初还跟在他身后的那些人,都死了。
全都死了。
带着黄沙的凉风不顾一切地吹着,似是要涤荡世间所有的不平与脏污,将一切血腥与阴谋诡计都埋葬于黄沙。
秦桓浑身是伤地挪动着身子,一刀一刀地挖出一个坑,再将那些落在他身后、已经残破不堪的人,埋葬在了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