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盛大怒,士兵们也都大怒。
你们仗着火炮优势把我们逼退,见好就收也就是了,怎么敢丢下火炮尾随追击?难道真把我们当成是面捏的了?简直是欺人太甚!面对面厮杀,谁又怕谁!
徐恩盛当即命令停止撤退,转回身来严阵以待。
顺军越来越近。
一百步,七十步,五十步,号炮声响,顺军停了下来,重新整队。
徐恩盛命令弓箭准备。
可是,顺军并没继续前进,而是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吹牛角,吹喇叭,万弹齐发!
只不过不同的是,这一次飞来的不是炮子,而是铳子。
徐恩盛绝望了。
他知道,顺军用的都是鸟铳,哪怕距离接近到了五十步,仍然什么都没改变,该打不到人家还是打不到人家,该打得到他还是打得到他!
“放箭!”他泄愤般地进行了还击,随即下令撤退,看都不看还击的效果。
放箭只是一个态度,表明他不会放弃抵抗,至于效果,其实连士兵也都知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超出了有效射程,射中了也只是给人挠痒痒,除了能表明态度,什么作用也起不了。
当然,这个态度是不是真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
第二天,预定的炮击还没开始,扬武州举起了降旗。
原来,徐恩盛在打出了一场二百一十三比零的败仗之后,深知守不住、打不过,如果不跑,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连夜率部逃往了京山,天亮后,百姓们发现清军已经踪影全无,便推举代表出城投降了。
这正是李过所乐见的结果。
他原本打算全歼守军,所以四面围攻,不给徐恩盛逃跑的机会,后来久攻不下,他改变了主意,围三缺一,只要城,不要人。
可是经过之前的较量,徐恩盛以为顺军不过如此,反倒坚定了固守待援的信心,李过虽然给他让开了逃生之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放弃,要不是重炮试射让他感到了威胁,野战被虐又让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他还会在城里一直跟李过耗下去。
现在好了,李过如愿以偿:徐恩盛逃跑,扬武州献城,城墙也完好无损,不必担心将来的防守问题了。
李过兴高采烈的进入城中,出榜安民、严令剪辫、遣使报捷之后,又传下命令:全军休整三天后启程前往宜城,重炮也立即装船,一起行动;李友对襄阳发起试探性进攻,如果不能得手,则先行围困,等待主力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