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全民大讨论(求追读)
十一月十三日。
在孔家书坊昼夜不停地赶工下,《寒门学子入仕论》足足印制了三万份。
一万份留在京东路,一万份发往开封府,还有一万份发往江南。
如此一来,朝廷即使想要销毁此文,也是不可能了。
三日后,此文率先在京东路火热起来。
讨论者无数。
“那些富家官宦子弟本就可恩荫做官,还要和我们抢占一个榜上名额,这让我们如何与他们比?”
“科举是贫民百姓跨越阶层的唯一一条道路,但是现在这条路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唯有重诗赋而轻策论,我们这些贫苦出身的学子才有机会高中,不然榜上将尽是富家官宦的子弟!”
“此文甚有道理,若考治国之策,我们苦读十年,都赶不上那些豪门学子的须臾之功,他们有靠山,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治国之策,可治国吗?不过也只是如赵括般纸上谈兵罢了,有几人真正能想出治国良策?”
……
又过了两日。
汴京城的书生也开始讨论起来。
有人认为此文乃是抨击前半年施行的新政,重策论而轻诗赋,只会加剧寒门难出贵子。
有人认为科举本就应以学识为先,寒门学子不如富家官宦学子知晓国事是实情,谁都无法改变。
还有人讽刺汴京城解额过多,特奏名的举子过多,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甚至还有人骂孙复、柳永等人因多次落第,才称科举考试不公。
大宋的言论相对自由。
这导致各个地方的书生都讨论起来。
汴京城,清风楼。
三十多位书生士子齐聚,正在讨论着朝廷科举到底是应重诗赋轻策论,还是应重策论而轻诗赋。
其中。
两名书生的犀利发言吸引了所有人。
“科举乃是为朝廷选拔治国良才,而策论考究治国之策,来年省试自然应重策论而轻诗赋,不然选出一堆只会埋头写诗、摇头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于国何益?于民何益?”一位面容白静的锦衣书生高声道。
“宏远兄,此言差矣。自我大宋开国到当今官家登基的几十年来,施行的不都是重诗赋而轻策论,难道选出的都是书呆子吗?”一名貌不惊人的灰衣书生说道。
“我没这个意思,而是当下擅长诗赋者太多,擅长策论者太少,故而急需重策论之才,唯有此,才可兴盛我大宋江山!”
“什么是擅长策论之才,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试问在座的诸位,你们所知的治国之策,有哪个不是根据朝堂上的父辈得到的,身在汴京,大家很容易得到朝堂的最新消息,可听到官员们对朝政的讨论,甚至可以拿到朝堂邸报的手抄本,这些知识是大家在讨论治国之策时的倚仗。”
灰衣书生情绪激动,接着说道:“但那些偏远地区的寒门子弟,他们有这种获知渠道吗?这些内容在书本里能看到吗?他们的无知是因为在座的诸位比他们的见解高吗?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得到公平的机会。甚至大多数书生,他们根本没有太大的抱负,他们只想着考取功名,先解决个人温饱,能够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