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逐渐深入,已经远离了战役核心区域,这种情况作为主力之一的赤柴集群,显然不能追了。
51、52两个姊妹师团,现在在和二纵打,能追的就是25、37两个师团。(其实这里也有微操,赤柴是第10师团出身,后面在25师团做师团长。如果安排成10+25,那两个都是嫡系,显然问题太大。所以最终是10+26。)
现在好了,两个师团都有部队追着独3支队往鲁西北跑,这样一来,两部和赤柴集群之间就有了“空隙”。
而这样的“空隙”,袁飞不会放过。
袁飞在石家庄下达了命令。“狂风!该吹起来了!”
早上六点,一直在四处转移寻找机会的狂风支队,突然向新安西北的25师团一个联队发起攻击。
半个小时里,没有一门火炮休息,轻而易举的越过了这个联队。
这个联队,残不残,跑没跑,往哪里跑,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狂风”一纵面前,是25、37师团和赤柴集群中间那像豆腐渣一样脆弱的连接部。
于此同时,炮纵、二纵也在行动。就在早晨,炮纵突然对51师团发起炮击,而且是不计弹药消耗的那种。
虽然收到了苇名:“这是佯攻,要时刻注意八路主力可要往你部和赤柴集群连接部穿插。”
可51师团师团长,第一是无法相信八路舍得这么消耗弹药来做佯攻,就一个小时不到,落在51师团这里的炮弹,已经超过了之前的总和。
第二,他现在动不了,八路那边是也有步兵配合战斗。八路发动了“钳形攻势”,而且从攻击范围上可以判断,这攻击是支队级的,看来苇名长官也有失算的时候。
很快,他就发现是自己水平太低,八路那个钳子,没有一点收拢的意思越分越散,最后指着51师团和赤柴集群的结合部去了。
而这个“狂风”也在这个时候,“妖”了起来,实现了步兵行军的奇迹,其主力部队13支队的809、810团,在发生少量遭遇战的情况下,奇迹般六小时行军31公里。
在骑兵部队之前,赶到了在预定会师地点西南4公里处和二纵会师,这个“铁闸”算是关上了。
不妨细数一下现在包围赤柴集群的部队。
一纵两个支队8个步兵团,2个山炮团,一个野炮团,两个榴弹炮营,另有骑兵支队3团6营(3000余人)。
二纵两个支队8个步兵团,3个山炮团,1个野炮团,另有骑兵1团2营。
三纵一个支队4个步兵团。
独立4支队,4个团6000余人。(相当于整编两团吧)
炮一纵,四个野炮团,三个榴弹炮营,一个重榴弹炮营。
加起来22个整编步兵团,5个山炮团、6个野炮团,4团8营骑兵,四个重炮营。合计兵力达到十万人,独立炮兵中,大口径野炮甚至比山炮多一个团。
至于外围的25、37、51、52四个师团,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
战线遍布山河四省,上等马长谷集群已经被拖在了太行山脚下,中等马赤柴现在也处在包围圈中。
剩下的下等马,有队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