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点燃自己的一身正气作为炮火,在浑浊的时代照亮前路,也温暖了整个世界。
23岁时,左宗棠就写下了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其气势之豪迈,丝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旧一身肝胆,在西征新疆前,特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难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担,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
当大清的衮衮诸公在醉生梦死时,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抬棺上阵的老人在万里戈壁中的奋斗?左宗棠在不顾生死拼杀时,是否知道,他所保卫的江山被一群瘾君子,真小人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是知道的,尽管如此,左宗棠依然背对浮华,面向艰难,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下去,拖着身后的老帝国艰难前行。
这才是真英雄,十年饮水难凉热血的真英雄。世人都说左宗棠太犟了,可我就喜欢他这样的犟骡子。在任何时代,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钢铁硬汉。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世界有江河湖海,人间有冷暖炎凉,交织在一起,便是光怪陆离的历史画面。
人走茶凉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旦没有了支持者和平台,也就相当于被请下了桌。何止茶凉,连茶杯都摸不到了。
哪有什么原汁原味的国家和制度,都是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试错调整,最终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罢了。
江湖犹如荒漠,没有任何秩序,万千强人进场厮杀,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能力和运气。
家,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一旦我们看见随机事件时,就会心生畏惧并反应过度。在逃避这种恐惧以及对秩序的渴求中,一些人类建立的系统往往会打乱事物的隐性逻辑。或者打乱不那么明显的逻辑。
经验是不会受过滤式选择的影响的,而研究工作却会受影响。尤其是所谓的观察性研究,因为存在大量的数据,研究者在观察过去的模型会陷入叙述谬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