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本以为桓温二次北伐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但是没想到桓温居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一举收复了旧都洛阳,这让整个东晋朝廷都震惊无比。
一般来说收复旧都在任何朝廷都是值得大肆庆贺的事情,然后在健康城内却是一片焦虑之情,大家所焦虑的并不是收复旧都这件事情,而是谁收复了旧都,现在桓温的实力已经大到让整理个东晋朝廷都感到害怕,现在又收复了旧都,创造了新的历史功绩,可以说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所谓功高震主,其实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所以在桓温收复洛阳之后,朝廷并没有急着封赏桓温,而是在秘密讨论如何限制桓温继续北伐,在王彪之的建议下,八大顶级门阀决定团结起来,动用自己的力量,来限制对北伐大军粮草的供应,只要粮草出了问题,那么桓温的大军就无法继续北伐。
当然,明面上还是要有些理由的,否则的话太过露骨了也会引起桓温的反扑,所以在八大门阀里面的顶级智囊谢安的建议下,夸大江州等地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然后以朝廷的名义公然的大规模赈灾,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动用北伐大军的粮草了;
这一理由可以说是无懈可击,因为在任何朝廷,赈灾都是朝廷义不容辞的事情,所以桓温在看到这一条理由的时候,虽然明知朝廷这是在糊弄他,但是也无可奈何。
当然,心思缜密的谢安自然明白仅靠这一条只能说是糊弄桓温,桓温若是自筹粮草继续北伐那也没办法,所以要想彻底阻止桓温继续北伐必须要有更充分的理由,一条让桓温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调兵平叛。
其实在苏峻之乱后,朝廷里不是说没有叛乱,而是叛乱都已不成规模,只有一些零星的叛乱,这些叛乱对朝廷根本就勾不成危险,充其量只能算是小骚乱,只靠郡县里的兵力就可以平定,甚至都不用动用州的力量。
然后谢安到底是谢安,再一次的采取了夸张的手法,将在江州组织农民起义的小毛贼文卢说的英勇无比,屡破官兵的围剿,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已经攻陷数座郡县,已成燎原之势,再不扑灭的话可能就要改朝换代了,因为要求桓温立即领兵平叛。
要不说谢安就是谢安,这两条理由一摆在桓温的面前,桓温就已然明白了朝廷的意思,大家一切都在不言中,桓温虽然明白这是朝廷有意要打断他的北伐之路,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谢安是以朝廷正式公文的名义发出来的,桓温若是不接受那就会千夫所指,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虽然桓温很想继续北伐,但是因为粮草掌控在朝廷手里,所以不得不暂时委屈的接受朝廷的调令,前去平叛,但是谢安聪明一时糊涂一时,在谢安自以为拿捏住了桓温之时,也彻底的激怒了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