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断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初年,早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期,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就曾上书晋武帝,建立推行土断,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即户籍都按住地编定,取消客籍户,举荐人才由乡里来评定。
当然,西晋年间的土断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才举荐,为的是纠正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东晋推行土断更多的是为了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在桓温在荆州推行土断之前,晋成帝司马衍就曾推行过土断,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咸康,所以也称之为咸康土断。
咸康土断推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江淮地区发生了流民叛乱,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晋成帝下令推行土断政策,这也是东晋第一次推行土断。
其实东晋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流民问题,当时因为永嘉之乱,五胡肆掠中原,北方大量流民涌向南方,东晋王朝为了安置这些流民,就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来进行安置,流民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所以也被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
侨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
侨州、郡、县开始也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一个郡当时就侨立了徐、兖、幽、冀、青、并等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
各州侨人既和原来的江南土着百姓杂处,又彼此相互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
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为了安抚他们,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抚特权。
但是因为东晋的统治阶层不思进取,枕于享乐,所组织的几次北伐接连失败,流民重返绝望,居处的久了,人民就要安其业。
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
他们与土着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所以让江南等地的土着居民很是不满,再加上士族们又从中渔利,所以最终爆发了江淮流民大起义,东晋王朝费了好大劲才镇压下去,所以基于此,晋成帝决定推行土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