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司州京兆郡在东晋境内竟然有三个办事处,因为,从北方来到南方的京兆人分布在襄阳、晋陵、长沙三个郡,为了方便管理这些流民,侨置京兆郡也就必须在这三个地方都设置办事处才能有效的进行管理。
又比如,许多不同地区的侨民涌到一处地方,使得一个郡内就有六十多个侨置县存在。
也就是说,虽然侨置州郡县便利了北方大族怀念故土,但是也方便了他们隐匿人口,逃避赋税和徭役,这严重阻碍了东晋政府实际掌控这些地区。
因此,桓温推行土断的第二步就是裁撤没有实土的侨置州郡县,他将没有实土的幽州、冀州、并州、秦州、雍州、凉州、司州等侨置州全部撤掉,但是因为这些州级官员级别都比较高,所以桓温对他们进行了分流,改派到其他州或者中央来任职,但是对侨置的郡县两级的官员则直接全部裁撤,这虽然引起了这些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也大大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而对有实土的侨置州郡县则根据人口、土地等情况进行合并,调整其隶属关系,将实土侨置郡县划归目前所属州郡管辖,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
比如把冀州在长江以南所辖的三个郡十六个县合并为一个郡,这个郡不再属于冀州,而是隶属于现在的江州,原来的官员根据能力择优录取,而对于无才无能的则直接辞退,类似于后世的下岗再竞聘上岗。
同时,对于保留下来的有实土的侨置郡县,桓温也采取了限制州府置将和属官的人数的措施,一举解决了自东晋成立以来置官滥乱的现象,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减少了财政支出。
通过裁撤、合并侨置州郡县以及限制属官人数虽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在当时,能吃上皇粮至关重要,现在桓温直接把这些侨置郡县的官员的铁饭碗收走了,家族势力大的还好说,而哪些家族不行的就困难了,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活路。
所以在桓温推行裁撤、合并侨置州郡县的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不断的叛乱、造反,他们妄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抗桓温推行的政策,让桓温知难而退。
然而,桓温的崛起就是造不断的打压士族崛起的,又怎么会被这些人的叛乱所吓倒,对于这些叛乱郡县桓温都是直接派兵剿灭,在桓温绝对的军事实力面前,这些叛乱基本上都被平息,叛乱官兵或被杀或被流民,桓温就是通过这种铁腕手段,完成了推行土断的第二步计划。
经过桓温的不懈努力,至兴宁三年正月的时候,东晋已经裁撤掉了六十多个侨置郡,二百多个侨置县,剩下的则合并成了二十二个郡,一百多个县,裁撤了官员达到了数万人,大大的减轻了朝廷的财政支持,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完成裁撤、合并侨置郡县之后,桓温决定推行土断的第三步,也是最核心,也是最难、阻力最大的一步,那就是清查人口,重新核定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