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可为令史
“茂才陈平,拜见县令。”陈平对着眼前的中年男子作揖行礼,尽管内心略有紧张,但面上丝毫不显。
柏雍身着褐色官服,以冠束发,双眼直视眼前的策论榜首,迅速打量一番后笑道:
“莫要如此拘束,既来受职,日后便是这官寺一员,同为大秦效力无须拘谨,就坐吧。”
陈平自然注意到县令的视线隐晦而又迅速地从自己身上扫过,但陈平并未有所自惭。
他早就过了会因贫寒的家世和廉价的衣物而心生自卑的年纪,腹中的才华足够令其自信起来。
更毋论今日陈平还是以策论榜首的身份前来受职,这让陈平底气十足,当下也不客套,径直跪坐在一旁。
只不过虽然心中颇有底气,膝下垫子也挺软,陈平却也不敢放浪随意。
上身挺得笔直不说,陈平的屁股也根本不敢压在脚跟上,这样才能表现出对上位者的尊敬。
“不错,不卑不亢而又知晓尊卑礼仪,不愧是能博得策论榜首之人,确实有些许不凡。”
柏雍看着眼前神情自若的陈平,心中却是多了几分赞赏之意。
县试草创,诸多权利都下放在县令手中,阳武中的各科头名皆是由柏雍亲点,陈平也不例外。
“尔既中举县试策论榜首,便是不受官职也可参加明岁郡试,可有此意?”
柏雍并没有一开始就宣布给陈平的任命,他要继续考察一番,察举只是笔试,有时候面试才能看出问题。
陈平心中一凛,知道柏雍意在考较自己所求为何,略一思索之后便坦然言道:
“有劳县令挂念,只是平并无此意,能得县中一小吏便是邀天之幸,又如何奢求再进一步?
且平兄长亲眷皆在户牗乡中躬耕,昔年供养平读书游学颇有不易,平实不愿再为累赘。”
陈平说的是实话,他也的确心疼陈伯终日劳作,不愿意再来回奔波求那虚无缥缈的功名。
环境对人的选择影响是十分强大的,陈平中举后已经有了安逸的资本,此时天下承平,他没有奋斗的欲望。
再者,能当上阳武县中的小吏已经是阶层的飞跃了,陈平又不知道历史上的自己能做到相国一职,自然不会强求。
至于邓桓蒲晋二人传来的机会,陈平只当个笑话听听而已,从未真正放在心上。
“善!年少中举最怕一时意气,不肯低头勤勉,这陈平能有如此心性端是不错,看来这贫寒家境真是一大打磨啊!”
柏雍心中感叹,在钦点各科榜首之后,这位阳武县令早就详细调查过他们的背景信息,有了几分了解。
其中只有陈平一人是出自躬耕田间的乡下黔首,余者皆是官吏子弟抑或出自地主豪强之家。
虽然察举制给黔首们开了一道向上流通的口子,但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却是少之又少,
毕竟连一日三餐都要忙碌奔波的黔首,又有几个能有余力专心学业不事生产的呢?
接受良好教育在这先秦之时,从始至终都是贵族及富贵人家的专利。
所以当柏雍看见和自己一样从卑贱之中脱颖而出的陈平后,心中嘉许异常。
如今见其并不因一时富贵而有所迷失,更是颇有老怀大慰之感。
“心怀感恩之心可见尔品性甚佳,足以为秦吏。
尔兄长能在父母早亡的情况下将尔扶育至此,耗费不知多少心血,称得上一句长兄若父。
日后定要好生照顾尔兄长一家,莫要使其枉费数十年辛劳。”
说到此处,柏雍一改先前的温和神情,面上呈现出几分庄重,让陈平也不由得为之一肃。
这不仅是这位阳武县令个人的要求,更是此时秦朝律法的明文规定。
后世人一提到孝道,基本上都会将其和儒家自动联系起来,这是固有印象,但却有失偏颇。
在先秦之时,无论诸子百家哪一门流派,对于孝道都是极为重视的,包括重法尚刑的秦国。
而且秦朝对孝顺要求更加严苛,甚至于写入律法之中,不孝是一项很重的罪名。
《法律答问》就明确规定,老人告发儿子不孝,立刻斩杀不饶,因此柏雍此话不仅是劝告,更是警示。
“平必不负县令所望!”陈平庄而重之地对着眼前的阳武县令承诺。
他也清楚其中利害,更何况无论于情于理,这都是应有之义,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善!”柏雍终于放下心来,又接连考较了陈平一些律令上的问题,眼见后者对答如流更是满意,当下便说到:
“恰巧县中令史一职尚有空缺,陈平,尔日后便担此重任吧。”
陈平瞪大了双眼,面上呈现出一副不敢置信的神情,这令史可不是什么浊吏职位,而是实打实的实权佐吏。
秦时的令史是县廷的重要佐吏,职能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以文书和监督职能为主。
由于郡县草创,秦时地方行政机构并不完善,往往是仿照中央官职进行,这就导致各属吏权力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