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话,那些驱鬼师傅都会拿陈峰一家人做诱饵,多多少少都会误伤他们。
而且这次更为严重,林卓自然不会再拿陈峰一家人做诱饵。
万一有误伤,更为严重的话,就算最后驱鬼成功,
也会对他们家人留下阴影的。
而且在房子买卖的时候,谁都闭口不谈鬼的事,
那要不然谁还会买啊。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调查一下姜管家的好友,既然跟第一代原主人有关系,就得从头开始查起。”王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林卓点了点头,也表示赞同。
三人道别庄园后,
驱车赶往了“三庭院”。
裴振,姜管家儿时的好友,
等林卓三人来到此处时,这里早就改头换面了。
不过也不是一点线索也没有,
这里的巷子深处还是有几间房的,并没有进行拆迁。
走进逼仄过道,穿过阴暗的小巷,
拐角处,这里生活着大概有五六户人家。
这房子挨着旁边的商楼,每户人家占地也只有50平左右,
这么小的地方,每家都挤住着五六人在里面。
如此情景跟京市的大杂院有的一拼啊。
京市大杂院二三十户人家,在一个大院里住着,
中间修盖自己的小房子,每个20平左右,这个现象在京市还是挺常见的。
只不过,沪市这地界,巷子胡同越来越少,
还存留有是林卓没想到的。
把房子卖了,少说也得五六百万吧。
林卓买了很多水果和礼品,挨家挨户登门拜访。
白天的话大人们都出去上班了,
三人也只好等到晚上。
打听完这五六户人家后,
还别说,真有点线索可循呢。
最后一户人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近300年。
家中的老爷爷口齿不清了,但他的老伴却神采奕奕,
给三人讲了很多以前的故事。
其中就包括一个叫“裴振”的一个人。
他是当时的一个记者,
为了给当时真正有思想有贡献的烈士申冤,自己也深陷其中,蒙冤而死。
老婆婆说的很激动,因为他当时也帮助过自己一家老小,所以记得很清楚。
在听完裴振的过往后,林卓也问了他当时在哪上班。
老婆婆只是依稀记得叫什么希望报社,在当时还挺有名的。
林卓上网搜了搜,果然能搜到,
只不过公司改名了,叫《时事日报传媒》。
马不停蹄赶到这新闻大厦的楼下,真不愧是传媒公司啊,这楼就特别醒目,
跟其他方方正正的楼长得还不一样。
但是要打听裴振的事情,可不是一个外人就能随随便便进入公司打听的。
这没人牵线搭桥,还真不好操作呢。
而且以前的新闻档案和记录笔记这些东西,不会轻易外协。
虽说在网上能找到些许裴振的资料,但并没有个人相关的事迹。
林卓猜测大概率是被抹除了。
但纸质性的文件记录,肯定是保存了下来的。
没办法,这个时候只能联系老朋友了,
孙伟明,这个在沪市人脉圈很广的人了。
通过了解,孙伟明说自己对这方面的人接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