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好些天都是阴天,但是也没有再下雪。
不过有懂天气的老庄稼汉说,这天气是在捂雪,预示着还有一场大雪要来。
不过也幸亏有这样一个缓冲时间,江初禾的厂房和宿舍楼都建了起来。
这天傅县令终于把灾民登记清楚,派赵师爷把第一批难民给送了过来。
“江娘子,这是三十户,共计一百一十二人,”赵师爷大冬天忙的一脑门子汗。
江初禾给他捧来了豆浆,让他解渴,“赵师爷,您辛苦了,喝点豆浆缓缓。”
赵师爷接过来闷了一大口,叹了口气道:“唉,江娘子你可别觉得我们县令不上心。”
“实在是但凡有点本事的,谁都不愿意离开府县,跑到你们这个刚刚升格为镇的偏僻小村落来。”
“他们宁愿熬过一个冬天,在县城里找找机会,也不愿意过来。”
所以,只有走投无路的人,也就是说没什么本事的人,才会选择来源口镇安置。
江初禾早就猜到了,不在意的挥挥手:“赵师爷你别着急,我又不是要什么人才,只要能在地里干活就行。”
她打眼扫过去,只见这一百来个人中,老人妇孺较多,青壮年的男子估摸着只有十几人。
不过她并不是很在意,开荒种地虽然也艰难,但是并不比种水稻和小麦难。
老弱妇孺干活虽然慢,可比青壮劳力好管理多了,至少他们村巡逻队就能制住。
“唉,你不嫌弃就行,”赵师爷生怕她不高兴,又替傅县令找补几句:“县令大人第二批肯定会再好好挑一挑的,绝不会让你吃亏的!”
其实要是强硬划分,当然不会只有这么点壮劳力过来。
但是傅文沛虽然是县令,但年纪轻、资历浅,县衙可不是他的一言堂。
人口是一个县的功绩,既然同意他把人往外送,那可不得好好挑一挑吗?
不然把壮劳力送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孺又饿死冻死了,那今年年末的考核可不就完球了吗?
不过这里面的道道不好跟江初禾直说,傅县令只能努力运作了。
“没关系,只要送来的不是病入膏肓的,我都可以j接受,”江初禾有房子有粮还有衣被,心里并不慌。
而且她的本意也是为了救助这些老弱妇孺,不然他们中有一大半都熬不过这个冬天。
赵师爷见她如此大义,嘴里夸赞的话都没停,嘴角翘的老高。
瞧,这就是他崇拜的江娘子!
赵师爷将户籍名册给了官衙书吏。
书吏早就选出来了。
为首的是江村长的儿子,次之是源口村另一个大姓周家选出来的,正是周地主的族侄。
两人都是三十多岁,正值壮年,还都略识点字。
而衙役就更好说了,江氏巡逻队的二十人全部选上,周氏又选出来十人,此后的十来年算是固定下来了。
江书吏掌管户籍税收俸禄,周书吏管理案件及其他杂事。
江书吏将送来的难民编入户籍,这才陪着江初禾一起去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