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边有句话不对,怎么能说拉赫曼的武装,那是中盟的武装。
中盟范围内,唯有一个合法武装,那就是中盟的军队。
只有治安署、守备兵团与主战兵团。
拉赫曼有权利组建治安署,但武装部队他没权利过问。
纠正了孙铭的问题之后,
楚云飞关心两大兵团的聚集情况。
远征兵团与安澜兵团已到达卑谬地区,是否真的要跟天竺打,需要等楚云飞发令。
53年的天竺刚刚成立三年而已,它从47年独立,一直到三年后才彻底摆脱日不落。这期间便是解决地方土邦问题。
所谓的土邦,类似于华夏之前的军阀,大大小小几百个土邦。相当于国中之国,名义上隶属于天竺,实际上一个个单独治理。
而土邦是自愿加入巴铁或者天竺,双方之间的矛盾因此激化,而这也是日不落留下的坑。
武力解决了大部分土邦问题,但看似铁桶一块,实则并不稳定。
楚云飞选择的时间点很合适,恰好天竺完成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把有争议的地盘全都搞定了。那正好,楚某人过来摘一摘果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地方经过日不落200年的统治,工业、铁路发展的很不错,钢铁产量在世界第八,铁路里程5.4万公里。
对方的总兵力在51万人左右,士兵中有参加过二战的老兵。但指挥官却还得依靠日不落。
纯天竺人也就四个少将,一群校官,指挥能力低下。
楚云飞真没把他们放在眼中,但却要考虑如何一步步的蚕食它。
对方的体量确实需要谨慎处理一番,先拿下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在东巴边境跟对方打一场四五万人的战争。
控制一下战争的规模。
在打之前,需要把东巴彻底稳定下来,修缮临时公路,可以让坦克装甲部队迅速开过来。
修路搭桥,构建后勤网。
这一点不需要楚云飞去教,刘昌义懂得如何运作。
在远东经历过,重新搬过来而已。
所以东巴的情况跟很多人预料的不同,第一轮突破战斗结束后,主要兵力执行封锁,开始完善公路、铁路线。
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要防备雨季到来时候的洪水问题。
第一批内河炮艇运输过来,其中有上百艘25吨级的小炮艇,以机枪、105毫米迫击炮,薄皮装甲。
用于迅速的占领恒河水系,进行河道巡逻。
这种规模的炮艇,只能作为巡逻使用,没有多少攻坚能力。
但它却可以配合作战,提供不俗的水上火力点。
可以当做移动的机枪、迫击炮阵地。
最主要能够在大部分内河地区航线,吃水0.7米,灵活方便。
并非船坚炮利才有效,小型炮艇适合这多水系的三角洲地区。
除了小型炮艇外,还有一批新型炮艇,排水量70吨,长20米,宽5.3米,吃水1米。
配备105毫米榴弹炮,附带运输能力,携带满编的步兵排,货仓可携带11吨货物。既可以提供水上火力,亦能进行水上运兵。
四艘炮艇,便可运输一个满编步兵连进行作战,而这个步兵连还能得到一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