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穿戴着绢布儒衫,没有任何的补丁,衣着还算尚可。
仆役打量了赵庆的衣着,恭敬的问了一句:“请问小郎君的籍贯。”
这里不是京城的官场,习惯性的询问一句籍贯,是为了找寻乡党。
小汴京的桃花会时询问籍贯,目的只有一个,判断出对方的家世。
地方的县志里一般都会对本县的举人和进士记载在册,还有本县的名师大儒,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编写。
根据县志里的记载,能够轻易判断出一个宗族的家世,是不是小汴京的大姓。
仆役问出这句话的目的只有一个,判断赵庆能不能在桃花会里舍得扔银子。
就在仆役问完这句话以后,突然觉察到周围穿着绸缎的读书人看向赵庆的眼神不对,有着让仆役习以为常的轻视,还有着看笑话的意思。
轻视再正常不过了,大多是发生在无意询问了一位小门小户的家世,这么说来的话,眼前的这人应该也是一名小门小户子弟。
仆役的态度冷淡了很多,知道他上不了龙船,没必要对他客气了。
只不过,让仆役感到奇怪的是,周围有头有脸的大姓子弟也对眼前这人有着看笑话的意思。
这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一个小门小户居然同时引来了那么多人的关注。
仆役在龙船的码头上迎来送往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场景,还是耐着性子等着他说出籍贯。
赵庆对于自己的出身没有任何难为情,坦坦荡荡的说道:“赵庆,来自汾河村。”
汾河村?
仆役听到这个村子的名字,脑子里立即浮现了汾河村的宋家,东乡的汾河村也就宋家比较有名了。
尤其是宋老幺在东乡拉起了一支上千人的团练,这段时间以来又控制了很多的田产,算得上是中等人家了。
虽然只是东乡的大姓,在整个小汴京只能算是中等人家,这样的中等人家数不胜数。
仆役能够立即记起来宋家,全都在于宋老幺这个人,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家业发展的壮大,振兴了门楣,引来了小汴京大姓族长的注意。
对于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仆役来说,尤为关心光宗耀祖方面的传闻,记住了宋老幺的名字。
至于赵庆的名字,仆役只是对他的命硬有些印象,关于家事方面没有任何的印象了。
不过,这个人能够引起小汴京里的大姓子弟关注,应该不是小人物。
仆役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厌烦的挥了挥手,示意赵庆赶紧离开这里。
仆役还是耐着心思翻开了一本抄写的县志,在靠后的位子找到了汾河村,只在寥寥几行的字眼里找到了宋老幺。
至于汾河村赵庆这个名字,在县志里没有任何的记载,甚至就连汾河村的记载里连个姓赵的都没有。
仆役再是感到奇怪,还是按照往常的规矩说道:“小郎君请回吧,不是小人故意刁难小郎君,既然过来了想必很清楚桃花会的规矩,小人没有那个权利让小郎君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