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话令众文武的注意力迅速转回了封王的事,王旭略为观察众人脸色,微笑着问说:“诸公以为应该用什么名号?”
沮授激动道:“依臣愚见,主公若定襄阳为王都,不如便以襄为号。”
“襄王?”
众文武尽皆低声念叨。
田丰率先摇头。
“不好!不好!倘若将来有迁搬治所的必要,岂非要换封号?”
“楚王如何?”徐元直突然插话。“既然荆襄九郡已是主公的封国,且主公兴盛于楚地,以楚为号不就正好?”
“末将认为合理。”
“楚王……”
偌大的议事厅里仅有小部分人静默不语,大多数文武则是情绪亢奋,不断发表意见,而且楚王的封号明显受到更多人认同。
王旭思虑半晌,亦是偏向于以楚为号,当即便看向安坐的堂弟王粲。
“既然诸公认为以楚为佳,便定号为楚……仲宣,你即刻起草奏章,明日就遣人上表天子。”
“诺!”
王粲含笑应命,他的文才非常好,相比起主簿王凯,他更适合起草此类文书。
因为有很多事需要准备,所以集议很快结束,但王旭留下了诸葛亮、庞统和诸葛瑾三人,并且带着他们去内府的庭院散步,今天的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他担心三人会有想法。
一行人静默地走到了无人的花园,王旭转眼环顾四周,确定没有闲杂人在,方才迈着缓慢的步子笑问:“孔明、士元、子渝,你们如何看待今日的事,进位封王可有不妥?”
三人彼此互望。
诸葛瑾淡淡笑说:“属下等人并非汉臣,仅是效力主公以求安定天下,本是主公的家臣,既然主公已有定计,自然依令遵从。”
性格豪放的庞统说得更直接。
“如今的汉室名存实亡,气数已尽,诸侯各自为政,与春秋战国何异……主公进位为王也以奏书上表天子,已是给帝室留有体面,何来不妥,想那齐桓公等辈可会上禀周天子?”
“诶!士元此言过激!”
诸葛亮轻摇着羽扇接话。
“帝室虽然衰微,但大汉之名尚在,主公执掌三州,进位封王是势在必行,并无不妥,但大汉终究与周朝有别,天子仍在朝堂,还是需要他下书诰命方能名正言顺,而且更得人心。”
“曹操把控朝堂,陛下难以自主,如何会轻易答应?”诸葛瑾摇头道:“当初袁绍欲为大将军,曹操惧其势大,因而允诺安抚,此番无利可图,曹操焉能答应此事?”
“事在人为,多思虑些时日总能想到逼迫曹操的办法。”诸葛亮含笑转移了话题。“属下觉得奇怪的是主公为何不杀刘祥,眼下封王在即,他今日的作为若传出去会引发更多隐患,唯有杀之方能震慑各方。”
庞统思量着点头:“若从大局考虑,主公确实应当杀掉此人,今日的事若传出去,众人会认为主公放过他是因为心虚,容易引发治下各地成片反对,如果再有人居中挑拨,极易发生叛乱。”
这番话令王旭深感意外,禁不住好奇地回头看向庞统。
“既然如此,士元为何有意绊他,反而要救他一命?”
“他可不能自尽身亡。”
庞统笑着摇摇头。
“主公没有治他不敬之罪,他就不能死在殿内,任由他自尽会对主公的声名不利,甚至陷主公于不忠不义……大多数人终究不知深层原因,只会看表象,只会谈论刘祥为帝室而死,而主公逼其自尽,至于天下大势,至于主公不得不为的原因,安定天下的宏愿,诸侯纷争的诡诈,他们也就随口聊两句,很少有人会深想,更不会体谅主公的难处。”
“士元倒是看得透彻。”王旭释然笑道。
庞统轻轻摆手:“寻常的人之常情罢了,何来透彻之说。”
“哎!”
王旭轻轻叹了口气。
“其实我确实想过杀他,但最终没有。”
“为何?”庞统好奇地问。
“刘公是忠臣,深爱大汉,我敬佩他的气节。”王旭坦言道。
“确实可敬。”诸葛亮略带感慨地接话:“若大汉人人如此,也不会有今日的时局。”
王旭摇头叹息。
“刘公忠君爱国,对百姓也是有功的,自身又无过错,我终是希望他能安享晚年。”
“主公丝毫不介意他今日的辱骂?”诸葛瑾忍不住插话。
“介意!当然介意!我也是一个人,被人家指着鼻子骂,怎么会不生气,但生气归生气,杀人是杀人,不能单纯因生气就杀人!”
“值此烽烟乱世,主公执掌大权却仍能恪守礼法,胸襟与德行着实令人钦佩。”诸葛瑾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