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十一月份,震惊楚国的惊天大案尚未告破,忙碌的郭嘉和沮授等人却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到军政事务上来,因为交州战局取得突破性进展。
战报传到襄阳的时候,郭嘉喜不自胜,匆忙赶赴勤政殿觐见。
“主公!交州有变!”
“怎么?败了?”端坐在卧榻批阅奏章的王旭嗖地站起身。
“不是!是大捷!只是……胜得有些难办!”郭嘉似笑非笑。
王旭长舒口气,徐徐坐回了卧榻。
“既是捷报,如何会难办?”
“胜倒是大胜,但不是胜在战场,而是胜在战场之外,甚至与兵道无关,因而形势变得复杂,臣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也不敢擅自处理,只能赶来报知主公。”
“胜在战场之外?还与兵道无关?”
王旭同样疑惑不解。
“行军打仗不就是战略和战术层面,怎么扯那么远去了?”
“诸葛亮既不是胜在战略,也不是胜在战术,而是胜在政略。”
郭嘉感叹着接口。
“孔明确实是奇才,难怪主公当初那般推崇,论行军打仗、奇谋攻略,他恐不如臣,但他洞察入微的细致,军政相合的掌控,臣真是拍马难及。”
“噢?”
王旭满眼好奇。
“孔明究竟做了些什么?竟然令你郭奉孝也这般佩服?”
郭嘉从不避讳自己的短处,坦然地笑说:“诸葛孔明能在两军交战,甚至居于劣势的时候让敌军后方的太守倾心归附,这种本事……臣自问做不到。”
“噗!”
王旭一口喷出嘴里的茶水。
“咳咳……咳咳……他处于劣势还策反敌军太守?”
“臣也不相信,但战报就是这么写的,而且是赵云亲笔,理当不会有错。”
郭嘉话音稍顿。
“目前江东与交州的联军兵力仍旧占据优势,我们虽然在小规模交锋里略占上风,但终是无法左右大局,本是敌强我弱的拉锯战,而周瑜和鲁肃等辈颇为不凡,单论战场,众将士只是与他们斗个不分伯仲罢了。”
王旭的好奇心越来越浓,他知道这种局势下策反敌方太守非常不易。
“孔明策反了哪里的太守?不会是扬州那边吧?”
“那倒不至于……孔明是策反了交州郁林郡的太守薛综和郡丞程秉。”
郭嘉的语气饱含敬意。
“薛综和程秉皆是能臣,且高雅亮节、品德卓越,若在事前,臣宁可相信士家几兄弟有人背弃,也无法相信两人会投诚,因而根本没想到孔明会从这里寻求突破。”
王旭当然知道薛综和程秉,不但有许多相关情报,而且记忆里也颇为深刻。
历史上的薛综和程秉早年效力交州,后随士燮归附吴国,堪与步骘等人并列,原本是东吴中前期的肱骨重臣。
“奉孝,孔明是怎么做的?”
“孔明在两军鏖战的时候秘密写了封信给太常寺下属的学曹大儒许慈,也不知他写的是什么,竟然说动从不管军政的许慈悄悄南下交州,并跟着他去郁林郡拜访名士刘熙。”
“刘熙是谁?”
“臣亦不太清楚。”
郭嘉颇有些惭愧地摇摇头。
“依据战报的说法,刘熙是主公祖父的门生,先后担任过多郡太守,后来辞去职务到交州避祸。”
“孔明为何要找刘熙,而且还把许慈也带过去?”王旭追问。
“刘熙学识渊博,许慈、程秉和薛综都曾向其问学,许慈算刘熙的半个门生,而薛综则就是刘熙的门生,彼此有同门之谊,而且薛综原本是豫州沛国人士,少时随族人南迁至交州躲避战乱,他的亡父与刘熙同拜王公为师,皆是王公的门生,但阵亡于黄巾之乱。”
郭嘉说到这里,脸上的愧色变得更浓。
“孔明早就已经探知这些,因而提前做了布署,早在出征前,他便去拜访主公的父亲,诱使主公的父亲写信与薛综的母亲联络,嗯……主公的父亲与薛综的父母是旧识,多年前更是知交好友,不过孔明没有告知主公的父亲此番是要做什么,只是引诱他写信问候。”
王旭瞬时瞪大了眼睛。
“这个孔明……竟然把我父亲也算计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