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襄阳尤其闷热,即便秋收已过,仍是非常燥热,但荆北地区的情况还算比较好,因为华夏大地南方出现极端干旱,尤其以西川和南中地区最严重,其次便是交州和淮河地区。
王旭自六月份从交州回到襄阳之后就接连收到灾情报告,好在多数官员应对得力,处理灾情比较及时,而且府库储备充足,所以没有爆发大规模饥荒,只是对秋收影响比较大。
唯有交州的情况要恶劣些,那边的府库被战乱掏空,突然遭遇这等大旱,别说百姓,就是军队的供粮都一度出现危机,哪怕楚国五大屯粮地之一的长沙倾尽全力资助也没能补住天大的缺口。
当年收复西川之后,为了便于管理和储存,楚国对粮食进行过分化,襄阳不用说,作为都城,它是楚国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储粮地,此外则有四大粮仓用以储存粮食。
一是西川的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很大,同时也是益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作为大粮仓之一无可厚非。
二是汉中郡府南郑,汉中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然也是重要的储粮地。
三是京兆郡的长安,关中三辅之地既是粮食产地,也是楚国的边郡,必然是要设立储粮地。
四则是荆南长沙,作为楚国兴起的根基之地,长沙向来就囤积着大量粮草物资。
各郡县收得的税赋除去自身会留些配额,余者都集中到国库,而全部聚集到襄阳又不现实,不说储存量有限,运输也很困难,更不利于就近解决军队供需和处理某些特殊情况,因此长沙的粮食储量不可谓不丰厚,但面对整整半个交州的粮食缺口也同样力不能及。
重新受到启用的尚书刘敏和桓纂对此事非常重视,连续上书建议王旭打开襄阳国库贴补,力争尽快稳定交州民心,没想却遭到大司农蒯良和典农将军文聘等人反对,原因也很简单——数量太大。
若国库全力支持交州,便使得粮食储备远低于警戒线,以当今的时局在他们看来很不可取。
文聘作为典农将军,负责军队的粮食供给,因而最先考虑的就是军队。
“君上,不是臣等不愿体恤百姓,而是确实无能为力,交州的存粮在早前的大战中损耗殆尽,若全力援助,整个楚国的存粮都将出现危机,甚至无法保证军队补给。”
“文将军此话何意?”
桓纂沉声反驳。
“事有轻重缓急,百姓深处危难,理当先解决当前的问题,至于今后,大可另思对策,军队也是由百姓而来,若遗弃百姓,将来还有谁愿意为君上效力。”
“交州百姓如今仍然偏向士家兄弟,我们何苦令自己的弟兄饿肚子,却让别人吃饱穿暖?”文聘怒目而视。
“文将军此言差矣!”
刘敏急声接话。
“百姓本不懂天下事,不过是受人摆布,如今主公以仁义征服天下,若不顾百姓感受,将来岂非举步维艰,何况文将军既然知晓交州的情况,也当明白没有百姓支持便无法彻底收复交州,若是不救,便是陷君上于不仁不义。”
“诶!此话言过其实!”
蒯良摇头插话。
“正如刚才所说,事有轻重缓急,不救交州百姓是不仁不义,难道放弃自己人便是有仁有义……依我看来,先保证己身需求再考虑援助才是上策,令长沙那边倾力救援交州已是仁至义尽。”
“……”
端坐在王位的王旭认真听着两边争论,越发意识到如今的局面很艰难。
早前他认为国库的粮食多到吃不完,确实没想到事情会演变得这么严重,倒不是府库存粮不多,而是消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