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因为魏军前期一触即溃的表现,让诸葛亮认为魏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派魏延、吴懿这样的核心去防守,实在过于浪费了。】
【而这个时候,马谡又强烈要求参战。】
【诸葛亮看他是亲信,认为靠得住,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我就说嘛,这个祁山堡,就像当年章邯最后据守的废丘城。
只要集中全力攻破了它,那么就大局已定,哪怕援军来了,也不好使!
至于其它城,只要分出极小的兵力暂时控制住就行了。
等前线一破,再分出更多的兵力,加强控制也不迟!”
刘邦还在对“分兵”一事,耿耿于怀。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既然是这样,只要守上街亭几日,等到这祁山堡攻破,不就好了吗?
莫非这马谡,连守几日,都守不住?
难道,他又是像当年做太守时一样嫌苦,所以没有亲自去现场,才导致没有守住?”
刘备露出疑惑之色,这样猜测道。
“就算他这个主将没有去,剩下的士兵也得去,只要带队指挥的人不傻,守几日,完全不成问题。”
赵云摇了摇头,否决了刘备的这个猜测。
“那只有他投敌了!”
最后,诸葛亮出声道。
三人就这样轮番猜测了一番,实在有些想象不出,马谡为什么连几日都守不好。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这街亭之战,别说派魏延、吴懿等人去,就是诸葛亮自己去,也不为过啊!”
唐太宗李世民感叹了一句。
不要觉得街亭之战只需要守几日,十分简单的样子,就轻视它。
实际上,它的成败,完全关系到整个战场的形势。
攻破祁山堡,固然重要。
但只要在街亭阻拦住魏国的援军,祁山堡就没有了援军,迟早会被攻破。
当初诸葛亮可能觉得祁山堡是重点,所以把自己钉在了祁山堡,甚至连魏延这样的大将都不肯派,只派了马谡这样一个三无货色。
殊不知防守街亭的任务虽然十分简单,但一旦出现意外,那可能全盘皆输。
对于这样一个点,在李世民看来,哪怕自己亲自督战,再谨慎,再谨慎都不为过。
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让得《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这样评价诸葛亮: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千,优于将略。”
诸葛亮治军理民的政治能力,自然是不用多说什么。
但是带兵作战的军事能力,显然比不过白起、韩信乃至李世民等人,会稍微欠缺一点。
最后李世民这样道:
“诸葛亮擅长的终究是搞后勤,干的是萧何的活,现在让他兼任张良和韩信的活,实在吃不消了。”
在蜀国前期的话,法正充当了张良,刘备勉强算作韩信,诸葛亮只需要安心做好萧何就行了。
可随着另外两个人的死去,蜀国又没有别的人能接任,诸葛亮只得将另外两个人的活接了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