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大儿子,也就是被安插进曹爽队伍的那人,直接控制了宫城的正门。】
【同一时刻,司马懿带着自己几千死士,直接闯进皇宫,觐见了太后。】
【太后早就对曹爽不让她见小皇帝的行为,十分不满了,见司马懿这么干,也直接下了一道诏书。】
【得到了诏书,司马懿就算是师出有名了,又赶紧给城外的少帝写了一封奏折。】
【奏折说了三层意思,全都在针对曹爽:】
【首先,先帝托孤于他司马懿,一旦有变,要保证少帝的安全,故而他这次行动是合理的。】
【其次,司马懿开始数落曹爽的种种不是。】
【排挤大臣,重用亲信,甚至宫中侍卫都是曹爽的私人,由此可见皇帝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这个托孤大臣必须站出来。】
【最后,他又解释了这次行动的缘由。】
【曹爽离间二宫,让太后母子不得相见,如今他奉太后之令,罢黜曹爽及其兄弟的官职。】
【不得不说,这封奏折绝对是火力聚集,精准打击了曹爽,同时也没有扩大打击面,反曹爽联盟的人自然纷纷支持。】
【并且最终的行动目标,也仅仅只是罢黜曹爽等人的官职,有很大的退步空间。】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知道司马懿要搞的,是针对魏国皇室的夺权行动。】
【但从这封奏折来看,司马懿丝毫没有表露出这种倾向,通篇都只是在针对曹爽,且毫无夸大。】
【所以,才会那么多的人支持司马懿。】
【对大多数反曹爽联盟的人来说,其实他们心里是“心存魏室”的,只不过对曹爽这个人不爽而已,想要铲除他。】
【而铲除曹爽这种事,由同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来做,是再适合不过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司马懿想的,可不仅仅是铲除曹爽。】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两个人,水平完全不在同一层次上啊!”
刘邦摇了摇头,这样评价道。
一个人,到处惹事,给自己树敌无数。
而另一个人,哪怕在打击人的时候,也集中火力,绝不伤及他人。
光从这一点上,就足以看出来两人水平上的差别。
“最后同姓的托孤大臣都这个水平了,可想而知,整个曹氏宗族的水平是什么样了。
被人篡了位,真不稀奇啊。”
刘邦直接道。
根据电台的描述,他刘家,也不是差点被吕氏篡了位吗?
最后为什么没有被篡位?
还不是因为同姓诸侯王够强,掌握兵权,能在地方上压制住吕氏。
若是这些诸侯王都是像曹爽这样的草包的话,那吕氏还真的会有可能篡位成功。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乱世的话,武将的权力太大了,就会这样啊!”
赵匡胤感叹一句,最后得出结论:
“所以,武将的权力绝对不能给太大,否则后患无穷!”
而他的“杯酒释兵权”是无比地正确,令得现在基本没有人再想什么篡位的事。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还合理的?这分明就是以下犯上,乱臣贼子。
清君侧,也轮不到你司马家来清!”
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斥责道。
随后,又听他十分透彻地说道:
“自古至今,哪有什么真正的清君侧,都是借清君为名,行叛乱之事,一块遮羞布罢了!”
真正的清君侧,是消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再将权力交还给皇帝。
而历史上的清君侧,把前一步做到的,有不少,但把后一步做到的,没有几个。
所以,朱元璋看得十分明白。
不过,清君侧也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需求。
毕竟君王终究有糊涂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清君侧了。
本来,朱元璋设计一整套藩王的制度,为的就是让藩王进行清君侧。
而清君侧之后,藩王又不能独立地拥有权力,只能交还权力。
这样就做到了真正的清君侧。
这套制度,看起来还算完善。
只可惜根据前几期的电台所说,这套制度似乎还存在一些问题。
......
画面继续。
【司马懿给少帝的奏折,自然要先经过曹爽的手。】
【曹爽一看这奏折,虽然愤怒于司马懿这样做,但还是十分尴尬。】
【毕竟这些年来,他到处败人品,已经惹恼了不少人,现在也到了偿债的时候。】
【也就在曹爽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人从宫里逃了出来,面见了曹爽。】
【他就是大司农——桓范。】
【司马懿发现政变之后,就任命桓范担任了领军。】
【但桓范深知司马懿这是在牵制自己,假意接受之后,趁着兵荒马乱,他果断地带着自己的大司农印出了城,找到了曹爽。】
【桓范是不识时务么?并不是,他恰恰是少数几个意识到了事情严重性的人。】
【一见曹爽,他就立即挑明:司马懿发动的绝对不仅是一起针对曹爽的兵谏,更是一场军事政变。】
【而他带了大司农印,可以调动兵马,足以自卫。】
【再然后,号召诸侯进京勤王,击败司马懿也不是什么问题。】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打起来,打起来,一定要打起来!”
刘邦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地说道。
他觉得这两个人打起来,对蜀国是大大的利好。
对这一点,他可是有深切的体会的。
当初,他被项羽赶到巴蜀的时候,一直在等待机会。
最后是在听到齐、赵叛乱,项羽率军去平定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行动。
而得到关中之时,项羽十分恼怒,想弄死他。
但在他再三保证只要关中之后,项羽又开开心心去打齐了。
这样就给了他进一步平定关中的时间。
而在平定关中之后,他直接不装了,率军东渡,攻下了河内。
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大怒,当即招兵买马,楚汉之争也由此正式开始。
所以,在他初期势力弱小的时候,他基本上都是趁着项羽在和别人干仗,无法顾及他的时候,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是十分理解,什么叫“鹬蚌相争,渔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