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搞什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已经一统天下了呢?”
刘邦有些恨铁不成钢道。
他打项羽的那会,和其它人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摩擦。
但一般只要不太过分,都会彼此克制,先打了项羽再说。
内斗什么的,还是先统一天下再说。
那像这些人,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
最高统帅逝世,周围强敌虎视眈眈,随时会进行蚕食。
这么紧要的关头,这些人竟然还想着内斗。
实在不可理喻啊!
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有诸葛亮这样的后人,最后汉室还是没有复兴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这......矛盾都这么深了么?”
刘备也有些意想不到。
内斗,本质上还是矛盾的一种。
矛盾到了一定程度后,内斗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三个集团的矛盾已经很深了,如果再算上后面的东征失败,矛盾确实到形同水火的地步了。”
诸葛亮结合现在的形势,以及电台给出的未来信息,这样分析道。
“唉!难怪未来你一定要北伐了!”
刘备叹息道。
随后他又是问道:
“为今之计,应当如何缓解这些矛盾?”
听到这个问题,诸葛亮沉吟了一会,然后道:
“先得打一场大胜战。
凭借着电台给的未来信息,我们可以在东征当中,取得优势,最好拿下丢失的荆州。”
此刻的诸葛亮,已经从反东征派,转变成了东征派。
而现场另外一个坚定的反东征派——赵云,这个时候也沉默不语,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之前他反对,纯粹是他认为冒然开战,情况不明,恐怕会陷入战争的泥潭当中。
但这个时候,有了电台提供的未来情报,只要针对性布置,战胜率大大提升。
并且收益,可以预见十分可观,
这种情况下,不打,等什么呢?
他赵云,可不是那些迂腐的儒生。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孙权看得还是真准啊!”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感叹道。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闹得可谓是人尽皆知,以至于东边的孙权都知道。
对此,孙权做了一番精准的预言:
“杨仪、魏延,都是小人罢了。
虽然都有本事,但都是仗着有诸葛亮坐镇。
若是诸葛亮一死,这两人必将成为蜀国的祸害!”
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孙权绝对是“预言家”了,精准地预言到了两人的结局。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这魏延,智商堪忧啊!”
赵匡胤摇了摇头,这样点评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延或许真的不是想要造反,但大概率是想夺兵权。
以前的话,他还能勉强服诸葛亮。
但诸葛亮一死,蜀国再也没有人能够让他服气。
这个时候,若是上面再出现一个顶头上司,魏延肯定不会服气。
所以,不如先夺了兵权再说。
魏延的想法或许十分美好:
先夺了兵权,再领导军队继续北伐,打败司马懿,取得北伐前所未有的大胜。
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人计较他之前过分的行为了,兵权也彻底归他了。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和之前他提的子午谷奇谋一样美好......
但在赵匡胤看来,这里面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魏延的手下没有完全归心。
想当初,他黄袍加身的时候,黄袍可是手下“主动”送过来的,所有人都十分支持他。
而魏延的手下士兵,仅仅因为一句质问,就散了,这拿什么夺兵权?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这些人,就是乱臣贼子啊!”
朱元璋撇了撇嘴,有些鄙视地说道。
随后他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出声道:
“咱虽然杀了许多乱臣贼子,但这些人是杀不完的。
就像那诸葛亮一样,咱一死,这些小杂鱼,也会跳出来。
所以,你们一定要警觉,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留手!”
说完之后,停顿了数秒,或许是想到了电台之前所说的信息,他又补充了一句:
“哪怕这些人是藩王,也一样!”
而面对着这句告诫,兄弟俩可不敢应下来。
最后,作为太子的朱标回道:
“父皇,肯定会万寿无疆的!”
然而面对这样一句奉承话,却是让朱元璋很是不满。
只听他道:
“不要给咱打马虎眼,咱又不是那秦始皇,非想着什么长生,你们就说你们记住了,没有?”
见朱元璋都这么问了,两人只得齐声应道:
“记住了!”
......
画面继续。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魏延到底有没有造反?】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上来看。】
【如果咱们“论心不论迹”的话,可以推测魏延心里纯粹是气不过杨仪的行为,想找个说法,才干出了那样的行为,并没有想过造反。】
【但是单从他做的事来看,烧毁栈道、与大军对峙......等等,基本上与造反无异了。】
【所以,当时魏延会定为造反,被诛三族,而后面像《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认为魏延并没有造反。】
【但不管怎么样,魏延都不是诸葛亮逼反的。】
【以诸葛亮的威信,如果他真的认为魏延存在问题,完全可以在生前就拿下魏延,用不着死后再逼反他。】
【魏延最后的死亡,就是他在作死。】
【没有了诸葛亮的庇护,以他这种性格,真的很容易作死。】
【而像这种因为性格原因而死的将领,在蜀国并不罕见。】
【比较着名的,就是张飞了。】
【和魏延恰巧相反,张飞敬爱君子,但却不体恤下属,结果在刘备称帝不久,就被不满的两个手下给谋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