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一开始就采取强力手段,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呢?”
刘备这样想道。
在他看来,哪怕失败了,也至少比后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被曹丕逼退位的结局要好!
......
画面继续。
【曹操智计......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操为能,犹有此失。】
【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难怪蜀国最后没了!”
听到这里,秦始皇算是彻底搞清了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就像文中所说的一样,那曹操被困于南阳,遇危于乌巢......经历种种磨难,方取得那样的成就。
而到诸葛亮想要北伐之时,有人竟然贪图安逸,不想历经艰难去平定天下。
这样的人,秦始皇见过许多,他们都是来自于六国的皇室。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曾经开拓进取的六国皇室早已腐朽,许多人沦为了只知玩乐的存在。
唯有秦国先祖,由于一直身处偏僻之地,加上匈奴时常侵入,让他们始终存有危机感。
于是奋六世余烈,在他这一代,秦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
而其它享乐已久的六国,面对秦国,竟然妄图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来换取和平。
只能说,他们玩了太久了,脑子都玩坏了。
而蜀国,虽然不像六国一样享乐几百年,并且周围也是强敌环绕。
但依旧没有什么危机感,只贪图眼前的享乐,过着过一天是一天的生活。
要不是诸葛亮理智尚在,权力也在,并且力主北伐的话,恐怕蜀国就会一直在玩乐,直到迎来末日。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丞相自谦了啊,君之能,完全不逊于曹操啊!”
刘备这样出声道。
诸葛亮可不敢接受这样的夸奖,当即摇头道:
“曹操乃天下枭雄也,亮之才,远不及也。”
这说的是实话。
曹操纵横一生,将整个北方给吞了下来。
这等能力,诸葛亮是自愧不如,只有佩服和学习的份。
但刘备却是不这么认为:
“丞相,连电台都说你机智似妖了,就不要谦虚了。”
这回,诸葛亮的头摇得更大了:
“曹操能够以微末之家,成当朝权臣,平定北方。
此番种种,亮远不如也。
且就算是曹操的才能,也有不少的过失。
亮更是愚钝,犯错也是在所难免的。”
现在的诸葛亮特别害怕一件事,那就是现场的人被电台所说的“机智似妖”给洗脑了。
哪怕以后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即使其它人感觉不对,但还是不说什么,那就麻烦了。
而见到诸葛亮都这么说了,刘备也只得点了点头道:
“丞相此言甚是,谁都有可能犯错。
但只要有人指出,及时改正,那就没有问题了!”
......
画面继续。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一千余人。】
【此皆......四方之精锐......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这......”
听着这么多熟悉的名字,甚至其中可能还有自己的名字,现场的人都难以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这么多汉室好男儿,就这么丧命于此,这实在是......”
刘备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里面提到的名字,基本都是熟人。
此时的他们,有的对东征势在必得,势要抢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有的虽反对东征,但依旧心怀复兴汉室之志,梦想着有一天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就是这么一群人,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却是陆续离世,再也见不到还于旧都的场景了。
这些人,或许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文笔,表达不出那种浓烈的情感。
但刘备相信,这些人心中的情感,和诸葛亮是一样的,都是想要看到汉室复兴的。
只可惜是,他们最后只能抱憾离世。
这想想,就十分让人难受。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无人可用,又普遍厌战,这才最后导致蜀国的失败啊!”
朱元璋轻叹一声,惋惜道。
蜀国前期,各个大将、谋臣等,是死的死,伤的伤,没有剩下几个。
以至于到最后,诸葛亮只得兼任三个人的活。
而诸葛亮一死,还能称得上还行的,也只有姜维、王平等人了。
并且即使是他们,比起诸葛亮来说,也差得远。
面对复杂的蜀国国内局势和三国分裂状况,他们根本控制不住局势。
结果,在司马昭的精心算计下,蜀国最后诈降的策略也并没有起效,就这么走向了灭亡。
想到这一段历史,朱元璋不由教训道:
“可以发现,在蜀国后期,反对北伐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
后面姜维多次组织北伐,都没有成功,可见其厌战的情绪有多么地大。
而正是这种厌战,让蜀国彻底失去了与魏国争斗的机会!
咱大明,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
大明不会主动去惹别人,但别人若是敢惹咱大明,那就要狠狠地打回去,不能怕战!
若是怕了,厌了,那么别人一直不会放过咱大明。
到时候,他们会像蜀国,还有宋朝一样,逼得大明退无可退,最后吞掉大明!
所以,大明绝对不能退,就像那句话说得一样......”
朱元璋稍微停顿了一下,回忆了一会,然后继续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父皇(皇爷爷)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