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晋朝的皇帝确实都是脑残!”
赵匡胤十分认同说道。
虽然“脑残”这个词十分新颖,但赵匡胤还是大概理解了,并觉得形容得十分贴切。
其实相比于暗无天日的五胡十六囯,五代十国还算好点。
五胡乱华的时候,汉族这个概念其实尚不明确。
被这些胡人一祸乱,整个汉族的认同感险些消失,属于灭族之乱了。
而五代十国,由于有唐朝的底子在,外族想要祸乱,还是很难的。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就有一个国家,完全不顾五胡乱华的教训,主动引入契丹,试图以此壮大。
为了得到契丹的全力支援,甚至主动割地,将燕云十六州主动割让给契丹。
而巧的是,这个国家的国号就是晋,史称后晋。
所以赵匡胤说的这句话,不止是针对两晋,更是针对这个后晋。
要不是这个后晋,燕云十六州怎么会到现在,还被契丹占着,早就归他大宋了。
而正是因为如此,让如今的大宋时刻面临着,来自契丹的强大威胁与压力。
要知道,契丹如今的疆域已经将长城沿线都包含在内了。
而长城可不是瞎建的,哪怕没有长城,其本身也是防守要地,修长城只是巩固一下而已。
现在防守要地都交出去了,大宋防守的难度大了好几倍,进攻的难度同样大了好几倍。
所以,晋朝和后晋两者,虽然相隔了四五百年,但从做法上来说,确实是一脉相承了。
估计身为春秋五霸的晋国的国君知道了,都会气得从地下爬出来,痛揍这些打着他们名号的皇帝。
......
画面继续。
【作为晋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司马懿孙子的司马炎,就有些不怎么样。】
【首先说一句,他重视农业生产,让农业迅速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却犯了另一个严重的错误。】
【历代的皇帝,大多都有心虚这个毛病。】
【比如胡亥上位后,就疯狂地杀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怕被篡了位。】
【不过司马炎,却是一个例外。】
【司马家作为士族上位,司马炎非但没有办法削弱士族的势力,还维护起了士族的势力。】
【比如九品中正制。】
【虽然这项制度,在曹丕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但在司马炎的手上,九品中正制得到“完善”。】
【本来九品中正制,考查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
【当然其中的“资”,也就是家世,占比也很大。】
【在司马炎之前,虽然“资”占比大,但好歹从理论上,普通人有机会靠奋斗,在其它方面弥补上去。】
【但到司马炎这里,他直接推出了“二品系资”的制度。】
【他强制规定,只要“资”不足,就评不上二品以上。】
【这样就彻底杜绝了,普通人靠着奋斗,实现阶级跃迁的可能性。】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这......确实......脑残!”
听着电台,刘邦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最后有些蹩脚地说出了“脑残”两个字。
虽然他曾经是亭长,并且还算是沛县一霸。
但这在一国之君看来,其实属于小打小闹,不值一提。
不然,秦始皇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拿捏住了刘邦。
所以哪怕现在的刘邦,并不知道这九品中正制和二品系资的具体内容,但还是能基本肯定曾经当亭长的自己,是属于“资”不足的那一类。
而作为这一类人,他是十分理解希望意味着什么。
有了希望,人们才会更安分。
曾经的秦国,就是这样,只要拥有军功,就能让日子变得更好。
所以百姓那是安安分分地参军,完全没有逃兵的情况,都想上场杀敌,博取军功。
这一切,都是因为希望。
但等到一统六国,乃至胡亥即位的时候,这样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了。
人们,都开始不安分起来。
终于在陈胜吴广一顿煽动下,大家为了希望,合力将秦朝掀翻了。
“说到底,最后我能夺得天下,也是因为希望啊!”
刘邦这样感叹道。
毕竟,项羽肆意屠城等行为,看起来真的不像什么有希望的样子。
想到这,刘邦又不由想到了,之前电台提到的科举制。
现在的察举制,虽然能给人希望,但并不受控,有种像买彩票的感觉。
而电台所描述的科举制,却能切切实实靠着人奋斗实现,给人更足的希望。
这样一想,刘邦心里开始盘算,这仗打完之后,该如何让那些老家伙同意科举制。
虽然由于识字率等原因,现在实行所谓的科举制,恐怕大概率会落到那些世家豪族的手上。
但这至少给了普通人,一丝可控的希望。
哪怕这希望看起来十分虚假,也可以让人安分地去学习。
所以,刘邦打算试试这科举制,看看效果怎么样。
至于如何让这希望变得更高,避免全落到世家豪族手中,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正是这个制度,才让世家门阀不断坐大,以至于如今威胁朝廷啊!”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有些无奈道。
他可不是像司马炎那么脑残,自己就是从世家上位的,所以他深知世家的威力,想要竭力削弱世家。
然而,发展了几百年的世家,又岂能在一朝之间给摧毁?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和刘邦一个想法的,还有同样底层出身的朱元璋。
而且不同于刘邦,朱元璋的感觉更为强烈。
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有科举。
哪怕是他小时候,家人都对他说要读好书,以后当大官。
说的时候,脸上充满着难以掩盖的期望之色。
只可惜,由于家境贫寒,他只是上了几天私塾,学了一些生字,就没了。
他后面能指挥军队,纯粹是多年游历的见闻,让他学到了许多。
而随着元末大乱,饭都吃不上了,又何谈什么科举呢?
没有希望的民众,只有掀了元朝,去寻找希望。
“无论如何,科举一定要公平公正,这代表着是所有人的希望啊!”
朱元璋这样感叹道。
小时候见识过别人是如何学习的他,十分清楚,一场科举意味着一个人数年的苦读,容不得半点疏忽。
一旦出现问题,人们的希望不在,那很容易出大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