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哦?改革历法?圆周率还有这种作用?
来人,等会把圆周率前一百位抄好,送给太史令的人,让他们据此,好好算算。”
秦始皇嬴政这样下令道。
听到秦始皇这道命令,旁边的胡亥不由眼前一黑,在心里为太史令的人默哀。
秦始皇的命令,他们肯定不敢违背。
但这一百位,他们得算到啥时候去了?
圆周率的位数,受限于古代的算力,算不出后面太多位数。
但知道了圆周率过多的位数,对古代来说,同样没有多大的用。
就拿这一百位的圆周率来说,若是用它来进行相关计算的话,那能把人算死。
当然,十来位的圆周率,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多个科,也多条让人晋升的路,干嘛要废了呢?”
隋文帝杨坚,忍不住摇头叹息道。
作为科举制的创始者,对为什么要科举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心得。
科举就是想办法为朝廷选拔人才,从而抑制那些士族抱团壮大。
虽然如今大隋的科举制,刚刚提出来,尚不完善,甚至还没有面向大众。
但他还是十分理解,为什么要有明算科。
就是为了挑出更多的平民百姓进入朝廷,为朝廷效力啊。
毕竟官职不大,那些士族看不上,不愿意研究,这反倒有利于平民百姓考取。
等到人进了朝廷,哪怕刚开始官职不大,但只要展现出能力,就有机会晋升。
不至于像之前那样,因为门弟不够,进都进不来。
而且数学这个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极为看天赋。
可能同样的内容,一个人要学十天,另一个人学一天就够了,不像其它科目,还有一些取巧的办法。
这就更加有利于天赋好的平民百姓了。
总之,多个科目,就等于给了更多人的一个机会,让得科举不再受限于世家门阀当中。
“不过,后面世家门阀似乎被灭了,这大概也是最后废除的原因吧!”
隋文帝又是这样猜测道。
毕竟相比于策论什么的,数学在治政等方面,确实显得没有多大的用。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看来我大唐科举后面完善得不少,还出现了明算这样的科目。”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感叹道。
如今大唐初立,科举也基本上还是继承前朝,设立进士、明经等科目。
非要说最大改变的话,那就是他的父亲下令允许自主报名,不需要再像隋朝那样还需要地方官府推荐了。
当然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进京科举,必须先在地方进行预选。
预选通过之后,才能进京科举。
这个预选,其实就相当于后面的“乡试”。
“不过官职的问题,不太好解决啊!”
李世民又是不由皱眉道。
还是那个问题,数学好,只能说明你聪明,并不能代表你的治政能力高。
但官职的大小,恰恰取决于治政能力的高低。
所以光是数学好的话,大概只能做一个户部的小官,来管管账,也晋升不了。
这个时候,旁边的李承乾没忍住,出声了:
“不一定非要当官嘛,给他们支持,让他们研究问题就行了。
就像现在,我和老师研究疫苗一样。
这几天儿臣,就一直在思考。
有些东西的研究,光靠民间力量,远远不够,不如让朝廷来主导。
这样研究出来了,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听了这话,李世民思考了一会,随即皱眉道:
“那万一没有研究出来什么东西,岂不是让朝廷白白养着他们?”
他能支持李承乾研究疫苗,是因为对方是他的儿子,是个特例。
但若是将其形成一个制度的话,就得好好思量一番,避免吃空饷的情况。
对此,李承乾答道:
“这个......儿臣也思考过,可以审查与考核的。
比如某个人想研究什么,必须经过相关人士的审查,确定可行性,朝廷才会支持。
再比如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一旦用完了,还没有研究出来什么,就得进行说明,朝廷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支持。
还有研究出的东西,被别人用了,那就算有功。
就像有人算出了更精确的圆周率,别人用这个圆周率制订出了更好的历法。
那这个算出圆周率的人,就有功。”
李承乾在用,尽可能比较通俗的说法,解释着“开题报告”、“经费申请”、“引用”等概念。
“这......”
听着这些想法,李世民也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虽然想法,听起来有些粗糙,但细想来,却是完全可行的。
只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好好把控住,应该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绕不开:
『那就是,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
毕竟自古以来,都没有哪个朝代设立一个专门研究的部门。
哪怕像司农寺这样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指导全国农业的发展,而非研究。
或者说指导人员,必须先自己学习一些农业知识,有能力之后,才能进行指导。
而非朝廷先让他们研究,研究出来了成果,再指导。
这一个是个人行为,另一个是官方行为,不是一个性质。
不过根据电台所说,后世朝廷不重视数学,最后导致数学陷入停滞,被西方超越。
而从祖冲之利用更精确的圆周率,制订出更精确的历法来看,数学研究又是有必要的。
若是朝廷不重视数学等学科,可能就无人去研究,最终就会导致发展陷入停滞当中。
这么一来,朝廷确实有必要,设立专门进行研究的部门。
往前的历史没有先例,往后的历史却告诉他这样不行。
这让李世民,一时不知道怎么决断。
最终,他摇了摇头,停止了继续思考,道:
“明天朝堂之上,再讨论这件事吧!”
不管怎么样,这种全新的制度,必须经过群臣的讨论。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