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饥饿和瘟疫的折磨下,不到半月,他的父亲、大哥、母亲就先后去世。
而当时的他,只能用几件破衣服包裹住尸体,然后安葬。
随后为了活命,他与二哥、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直到多年过去,他功成名就之后,却是发现和自己同辈的兄弟姐妹,竟无一人在世了。
那一刻,他方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孤独。
回忆着这一切,朱元璋又是喃喃道:
“既然不给咱选择,那咱也只能抢了!”
木兰还有选择,而他却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走投无路的他,只能选择那唯一的一条路——夺权了。
......
画面继续。
【东市买骏马......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唉!”
刘邦念叨着这一句词,随即长叹了一声。
这一句词,让他不由地陷入了回忆当中。
一张张或清楚,或模糊的脸孔,在他的脑海当中,不断涌现。
这些人,都是自他起兵以来,在各类战役当中,不幸牺牲的人,
他们曾经与他刘邦把酒言欢,畅聊了过去,畅想了未来。
可任谁都想不到,在某一场战役结束过后,他们当中就有人化为了黄土,消散于这天地间。
而随之消散的,还有越来越模糊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他刘邦已经记不清了。
并且不止是他刘邦,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忘记。
就比如在鸿门宴当中,其中还有许多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后世史官的《鸿门宴》中,却根本没有什么记载。
归根到底,是这些人死得太早了,没有什么名气,不值得史官动笔去记载。
然而却正是这些人,他们花费了“十年”,历经了“百战”,才最终让大汉走到如今这一地步啊!
“正是无数汉室子弟,九死一生,才成就了如今的大汉。”
旁边的陈平,此时也露出了追忆之色。
同样,周勃等人也不例外。
他们都是上过战场,进行过厮杀。
大大小小也经历了“百战”,陪了刘邦“十年”,自是更加理解这十个字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三十七年了。”
刘备如此感叹道。
自黄巾起义,他展露头角开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七年之久。
回忆着这三十七年,刘备又不由发出了一声长叹:
“唉!”
这道长叹,饱含了无尽的疲累。
征战三十七年,如今已有六十一岁的刘备,心里已经十分累。
在这些年里面,他见证了无数人逝去。
法正、关羽、黄忠等等,陪了他许多年的老朋友,在未曾目睹汉室复兴的情况下,带着不甘的情绪逝去了。
壮士十年归,归去的可能是一副尸骨。
更何况,由于东边的孙权背信弃义,抢占荆州,有些人的尸骨想要回归故土,都做不到。
而正是背负了这么多逝去朋友的期望,哪怕他心再累,也不敢停下来。
复兴汉室,让他们早点回归故土,就是他不断坚持的目标。
当然,如今由于电台的出现,听闻了五胡乱华等事情,他发现自己背上的担子,更重了。
那是之后数百年内,无数华夏子民的期望啊!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男子尚且这样,何况女子呢。
木兰在军营当中,想来过得也不容易啊!”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感叹道。
不管怎么样,就算男女平等,也必须得承认,男人普遍在力量上,要比女人强。
所以,在战场之上,木兰的处境肯定要危险得多。
更何况她还是替征,必须掩藏好自己的身份,让其它人不清楚她的情况。
这样一来,不仅在战场上,哪怕在平时,木兰也轻松不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认为木兰的故事是虚构的原因了。
因为从各个方面来看,要做到这一切,都是极难极难的,几乎等于不可能。
......
画面继续。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不用尚书郎......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个木兰,好厉害!”
秦阴嫚忍不住出声赞叹道。
看她的样子,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将自己代入到了木兰的角色当中。
见到这么一幕,还在沉思当中的秦始皇,眉头不由一皱,道:
“一个编的故事罢了。
女孩子家家,还是在镜子面前梳妆打扮为好,不宜这么打打杀杀的。”
不管这么样,他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去像这故事当中的木兰那么做。
不过经过胡亥,勉强能称之为“觉醒”的嬴阴嫚,可没有那么容易善罢甘休。
只听她出声道:
“为什么说它是编的?”
秦始皇笑着摇摇头道:
“因为太假了。
她能够受到如此的奖赏,理应军功卓越,颇受关注才对。
可就是在这么众目睽睽之下,却是没有发现她是女子,根本不合理。
所以,这只是一种幻想出来的故事罢了!”
这样的故事,在他小时候也听到过不少。
但等到他长大,特别是他统一天下,拿到更为详细的史料之后,才最终明白:
『故事都是美好的,但事实往往十分残酷。』
不可否认,这个木兰或许真的存在。
但她的经历,绝对不足以像这首民歌当中,描述得那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