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另一个启民可汗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偷偷向隋朝求婚。
隋文帝表示只要杀了大义公主,那他就同意。
于是启民可汗就疯狂诋毁大义公主,终于激怒东突厥可汗,将大义公主处死。
因此,隋文帝也就同意了启民可汗的婚约。
不过此时,启民可汗尚未正式求婚,所以隋文帝也没有派人去和亲。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义成公主,应该是日后为派去和亲而册封的宗室之女。
不过在经历了电台前几期对和亲的怒怼后,隋文帝现在十分想要悔婚。
特别是知道了隋朝二世而亡后,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
“汉朝和亲公主,好歹身后有汉朝的撑腰。
若是没有汉朝的撑腰,恐怕过得会更加惨!”
隋文帝如此感叹道。
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北周的那个大义公主了。
过得有多么惨,隋文帝是再清楚不过了。
甚至后面直接被突厥可汗杀了,若是北周还在的话,他肯定不敢这么做。
只可惜,北周已亡,前去和亲的公主地位自然一落千丈。
想来若是隋朝二世而亡的话,前去和亲的公主,恐怕也不好过。
所以,隋文帝心里不想再和亲了
哪怕未来的历史或许已经变了,也一样。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唉,义成公主......
隋文帝封了大义公主,表彰她讲大义。
为何,你不能讲大义呢?”
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叹息道。
从一个皇帝的视角来看,李世民并不认为隋文帝封的“大义公主”,是在讽刺其“大义灭亲”。
反倒是真的在表彰其讲大义。
毕竟国家被灭,亲属遇害,大义公主却依旧放下国仇家恨,从中调节隋朝与突厥的关系。
这不是在“讲大义”,是什么?
在一国之君的视角上来看,确实值得表彰。
只可惜,隋朝的义成公主,就没有那么“讲大义”了。
在隋朝灭亡之后,多次挑起突厥与中原的战争。
马邑之战,渭水之盟等等,都有她的身影。
为了报仇,已经不择手段了。
所以,今年李靖出兵东突厥后,萧皇后等人被接了回来,好生安置。
而这个义成公主,在战场之上,直接被李靖杀了。
原本她若是像大义公主那样做,哪怕东突厥被灭,大唐也只会像对待萧皇后那样,对待她。
只可惜,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李世民并不会去过多指责什么。
毕竟国仇家恨在,她想要报仇,也是人之常情。
能像大义公主那样“讲大义”的,还是少之又少。
......
画面继续。
【隋炀帝派遣使者,出使了西突厥。】
【此时的西突厥,日子十分不好过。】
【于是使者趁机引诱道:】
【“你看那东突厥可汗因为归附我大隋,受到了丰厚的赏赐,日子好过极了。】
【现在可汗你也想要的话,就得与东突厥争一争,不如先立一功,表示诚意。”】
【西突厥可汗不疑有他,追问该怎么做?】
【随即使者露出了獠牙,给出回答道:攻打吐谷浑。】
【在这番利诱之下,西突厥可汗欣然答应下来,并且派遣使者入贡隋朝。】
【就这样,隋朝成功挑拨了西突厥与吐谷浑的关系,让他们打了起来。】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就是远交近攻啊。”
秦始皇如此道。
交好远处的西突厥,联合他们进攻近处的吐谷浑。
这正是“远交近攻”的计策。
想要破解这个计策,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的。
除非实力能够碾压所有的国家,不然大部分时间,都得和远处的国家联盟,来对付近处的敌人。
除非想要被近处的敌人灭国。
虽然最后依旧会被远处的国家灭国,但至少会拖延一些时间。
当然,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哪怕不结盟,硬推其它国家的话,也不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会使用“远交近攻”,也只是想要减少伤亡罢了。
本以为用了几次之后,他们能够反应过来,想办法破解掉“远交近攻”的计策。
结果没有想到,其它国家的人会那么短见,直到整到只剩下几个国家之后,他们才反应过来。
但那个时候的秦国,已然成为巨无霸般的存在。
哪怕几个国家联合,也打不过秦国了。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样一来,西突厥与东突厥的关系也会持续恶化。
东突厥的盟友吐谷浑,也被拉下了水,没有办法再对大隋进行围攻了。”
隋文帝杨坚如此分析道。
这实际上,就是“一石二鸟”之计。
让西突厥、东突厥、吐谷浑三方彼此都不信任,甚至结仇。
从而让他大隋“渔夫得利”。
虽然那个逆子有些不靠谱,但这个计策听得还挺不错的。
当然,这个计策也有很大可能是文武百官想的,不是逆子想的。
毕竟在之前的平陈之战、平定江南叛乱的过程中,隋文帝可没有发现这个逆子有这样的军事才能。
不然以这个逆子喜爱装的行为,若是有这样的才能,早就展现出来了。
“不过,这个计策,现在时机尚不成熟。”
隋文帝又是道。
西突厥之所以愿意归附,是因为日子不好过,并且看到同为一族的东突厥,因为归附隋朝,日子越过越好。
在这个原因的促使下,才最终愿意归附,并攻打吐谷浑。
而如今,西突厥与东突厥在隋文帝的精心平衡之下,差别尚不大。
这个计策,成功率并不高。
这间接也说明了,后面没有把突厥压制住,让得其中一家独大了。
当然,也可以将这个计策改造改造,想办法在日后用上这一招对付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