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呵呵,如果这就叫万国来朝,那大秦宁可不要!”
秦始皇嬴政不由冷笑一声。
在他看来,这并不叫“万国来朝”,而叫“谀奉万国”。
种种行为都是在想办法讨好胡人,而让自己人一方受损,这和“阿谀奉承”,有何区别?
甚至于,这一个月多的消耗,或许比得上胡人在边境掠夺几年了。
胡人还有什么理由不来?
“真正的万国来朝,应该是所有国家都规规矩矩地献上朝贡。
其它所有待遇,与平民百姓无异,甚至部分地方,要比平民百姓低一等。
这才是真正的万国来朝!”
秦始皇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若是比平民百姓高一等,谁敢说他们不是为这些好处来的?
真正的“万国来朝”,靠的是实力,而不是其它虚头巴脑的东西。
在他看来,隋炀帝的“万国来朝”,和之前西晋司马炎的“胡人鄙视链”,没有多大的区别。
只不过,司马炎没有把那些进来的胡人聚在一块。
不然他同样可以像隋炀帝那样,宣称“万国来朝”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响起了:
“可......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礼了,和不识教化的胡人,没有区别啊。”
说话的,正是扶苏。
虽然经过李斯的一番洗脑,扶苏的一些思想正在改变。
但有些东西,却是根深蒂固的,无法改变。
而听了这话,秦始皇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如此,难怪会有人认为这是万国来朝,原来是你们儒家的礼害的!”
“万国来朝”这个说法,常常是后人加上去的。
而之所以后人会认为这是“万国来朝”,恐怕和儒家的“礼”脱不了干系。
想到这,秦始皇不由冷哼了一声,道:
“管仲曾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可见,那些蛮夷贪得无厌,永远得不到满足,又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讲礼?”
而这个时候,旁边的李斯也附和道:
“管仲也是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
对此,哪怕是儒家孔子,也曾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可见孔子,也是极为赞同管仲的行为。
此外,儒家的孟子,也曾言: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可见只有华夏让蛮夷改变的份,而没有华夏为了蛮夷而改变的事情。
而这万国来朝,是那隋朝刻意迎合蛮夷,这才是不讲礼法!”
反驳一个人最好的方法,那就是用他所遵从的学说,进行反驳。
而儒家的许多言论,都说得有些模糊,这就让人有了二次解释的机会。
现在的李斯,就是这么做的。
他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就是怕扶苏继续与秦始皇杠下去。
到时候,惹怒了秦始皇,就不好了。
而这么做,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扶苏此刻,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
秦始皇没有再理扶苏。
只有身为陪学的李斯默默看着一眼扶苏,暗自叹了一口气。
作为法家的代表人,他对于最大的对手儒家的学说,其实了解得不能再了解。
因为他师从的荀子,实际上是儒家的代表人。
只不过荀子属于儒家的一个异类,主张“性恶论”,更为接近法家的主张。
后面到秦国从政后,他就接纳了法家观点,成为了其代表人。
对了,他还有一个师兄,叫作韩非子,同样成了法家的代表人。
可以说,他对儒家的理解十分深,甚至听过荀子批判过儒家的一些观点。
而扶苏就是荀子批判的典型对象,偏信“性善论”,把所有人都当作善人,以“礼”相待。
殊不知,那些蛮夷,后天根本没有经过“礼”的教育。
按照“性恶论”的观点,属于完完全全的“恶人”,根本不用以“礼”相待。
这个看法,哪怕是孔子和孟子,其实也是认同的。
只不过,他们表达得,可能没有荀子这么直白。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让人白吃白喝,这......这......”
听着电台,刘邦有些匪夷所思,不解道:
“为了威震胡人,不应该是给他们见识贵的东西么?”
作为一名“小混混”,他十分清楚白给的东西,往往不会让人特别珍惜。
反而那些特别贵的,花了许多财物,才得到的东西,人们更加珍惜。
用现代话来说,这就叫“沉没成本”。
就拿他来说,那些经常被他蹭吃蹭喝的酒馆,他就觉得比较一般。
而那些一顿花了大价钱的酒馆,他就感觉特别地好。
但现在回头看看,两者的差别,真的没有那么大。
所以让胡人白吃白喝,非但威震不了他们,反倒会被他们狂吃海喝,心里同时觉得你傻。
“这样做,能不万国来朝吗?”
最后,刘邦有些无语道。
有便宜不占,是傻子。
人傻钱多,速来。
反正要是他大汉周边有国家这么干,如果可以的话,那他巴不得派几千上万的人去吃喝。
而若是他大汉这么干,周围那些势力,肯定都愿意来参加。
只不过,他又不傻,干不出这么弱智的事。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屋檐必须高低划一,还让人白吃白喝,你知道这多么劳民伤财吗?”
隋文帝怒道。
将那么多的房屋修整成一样高,还让人白吃白喝一个月之久,这种种行为,都是极大的消费啊。
并且这不仅是对国家来说的,对百姓同样是难以承受的。
因为以那个逆子所展示的秉性来看,修整以及吃喝的费用,朝廷大概率不会报销,或者只报销一部分。
他都能想象一个月的“万国来朝”过后,各种店铺大规模倒闭的样子了。
为了迎接胡人,净折腾自己人,这叫什么“万国来朝”?
......
画面继续。
【但在“万国来朝”的表象下,却是许多隋朝百姓吃不饱饭。】
【有的百姓为了吃上一口饭,甚至于不惜假扮胡人,只为能混入饭店,吃上一口饭。】
【并且有番邦使者,也产生了疑惑,指着被丝绸缠上的树,不解道:】
【“大隋也有穷人衣不蔽体,可以把这些丝绸送给他们,为什么要缠在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