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那估计会很热闹,会吸引很多人啊!”
刘邦想象着一群进士在旁人的簇拥下,游街的场景,不由这样道。
对人来说,是十分难以免俗的。
排场越大,那无疑会吸引更多人,让无数人羡慕游街的进士们,甚至于幻想自己成为当中的一员。
就比如当初看到秦始皇巡游的场景,他和项羽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想法。
只不过成为秦始皇的这个目标,对当时的他来说,无疑比较不切实际。
所以在那之后,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并没有做出什么改变。
现在能够成为皇帝,那纯属意外。
但这个科举,就不一样了。
读书这件事,说难也不难,被游街的进士一刺激,相信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行了,再次投入到读书这件事当中去,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尚学”的风气。
这样的风气,是十分难得的,也是非常恐怖的。
就像当初的秦国按照军功授爵、授田,从而刺激到秦人,形成了“尚武”的风气,个个锻炼武力,想要到战场之上立下军功。
这才有了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场景。
由此可见,当一个社会形成“尚什么”的风气,那是十分恐怖的。
当然,要是形成“尚赌”之类的风气,那属于另一类的恐怖,“尚学”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吃不上饭的人,都来参加科举了,说明肯定招来更多的人才的!”
刘备十分坚定道。
如今正值乱世,有些人选择出世,准备创一番事业。
而同样有人,选择避世,坐等乱世过去。
而在避世的人当中,同样有不少的人才。
作为一个聪明人,他们十分清楚乱世有多么危险,同样也知道个人力量有多么脆弱。
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各个势力当中,也谋不到什么高位。
毕竟,就像刘备再怎么求贤若渴,前提是你有机会见到刘备,并且展示自己的才能。
不是谁,都能像诸葛亮一样,逼得刘备三顾茅庐的。
而若是谋不到高位,在乱世当中,他们就如同一个尘埃一样,根本没有抵抗危险的力量。
所以,他们索性选择了避世,来躲避乱世当中的危险。
他们当中许多人,并非真的喜欢隐居,只是缺一个出世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罢了。
而巧了,科举制正是能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相信到时候,一定可以吸引他们主动来投的。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孙权等人,快速反应过来,给它照搬过去。
要等科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天下读书人都认为蜀地是“科举圣地”之时,那就不用担心被他们学了。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才是真的选官啊!”
听完整个流程,隋文帝也不由这样叹道。
相比于如今的分科察举,这个科举无疑显得正规多了,也能更加有效地选拔人才。
不像现在那些由地方推荐上来的人,真正有大才的,在隋文帝看来,没有几个。
更不要说未来有潜力担任宰相职位的,可以说完全没有。
归根到底,有资格参加分科察举的人,还是太少了。
真正有才的人,依旧苦于人脉等问题,没有办法被推荐。
而“投牒自应”,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唉,大隋的选官确实要改一改了!”
隋文帝最后这样叹道。
虽然十分不想用篡隋之人的方法,但这方法是“真香”啊,他不得不用。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不错,应该有一个规章,不然确实显得有些混乱。”
听着电台,唐太宗李世民不由沉思道。
如今的科举,虽然相比于大唐初年,已经有所优化了,但依旧拥有一些没有规章的地方。
在这些地方上,完全是由相关官员看着来,这就有失公平了。
“房爱卿,这件事,就由你来做吧。
根据电台的内容,想办法让整个科举的流程,尽可能统一,保证其公平性。”
最后,李世民下令道。
房玄龄虽然已经身负编史、编书等命令,压力山大。
但好歹是一个国公,多劳多得,面对新的命令,自然不能虚。
再说,一个延续千年的科举制,由他来规定流程,那无疑是青史留名的事,旁边的长孙无忌都羡慕哭了。
于是,他当即道:
“臣领旨!”
......
画面继续。
【此外,唐朝的科举,是所设的科目最多的一朝,包含秀才、明经、进士、明算、明字、明法等等。】
【其中“秀才科”由于要求过高,很少人考取,到唐高宗时期,就被废了。】
【不过此后,“秀才”一词,成为一般应举者乃至读书人的通称。】
【到武则天时期,甚至还出现了武举。】
【由兵部主考,科目包含有远射、马射、摔跤、举重等等。】
【甚至在武则天的位上,科举不仅想要不论贫富了,还一度准备不论性别,允许女子参加科举了。】
【不过由于朝中的阻力,这个想法最后并没有落实。】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才短暂出现过女子科举。】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确实是好制度,但大秦想要实施这一制度,困难重重啊!”
秦始皇嬴政不由叹道。
不管怎么样,那些军功地主,肯定是不愿被读书人“骑”在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实施科举制,那就意味今后的官职不再是世袭的,而是需要通过科举得到的。
这一点,那些被授了爵的军功地主,恐怕更加不会同意。
哪怕表示愿意保留他们的爵位世袭,估计也不行。
毕竟谁知道日后会不会反悔,等科举成为主流之后,把他们的爵位收回去。
所以大秦想要实施科举制,要面对的困难那是极大的。
“陛下,不管怎么样,这一制度对我大秦有利,必须想办法实施,就算是先小范围实施也可以!”
这个时候,旁边的李斯忍不住出声道。
其实早在他听到科举考什么的时候,他就很想说话了。
这考的都是啥啊!
他总算想起后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考的内容,大部分估计都与儒家有关。
即使是那个明法,听起来像是与法家有关,不过估计是用儒家的观念来解释法令,这光想想,就让李斯有吐血的冲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也不管了,直接向秦始皇进谏了。
“哦,小范围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