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魏晋的“清议”,那完全是不切实际了,纯比谁的观点惊世骇俗,传播得更广,能够被考官评更高的分。
科举肯定不能步这个老路,否则很容易出现刻意追求名望的人。
为了名望,这些人往往会不择手段,毕竟“黑红”也是“红”,大不了后面洗白就是了。
换现代的词语来形容的话,这些人常被称为“砖家”。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没有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道道。”
听着电台,唐太宗李世民有些啧啧称奇道。
像糊名与否,对于没有参与过科举的李世民来说,完全不会想到这里面会存在什么问题。
只有切实参与了科举的人,才会胡思乱想,进而想到贿赂阅卷人的歪招。
想到这,李世民不由嘱咐道:
“房爱卿,制订新的科举规章,一定要仔细,最好能够亲身体验,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是!”
房玄龄当即答道。
他此刻也察觉到,科举似乎没有那么简单,隐隐感受到一些压力。
他只有期望在他的任上,颁布新的科举规章之后,不要出现大的作弊案。
不然,很容易牵扯到他啊。
......
大宋位面,公元969年。
“咱大宋科举后面实行糊名了?不错!”
赵匡胤点了点头,称赞一句道。
虽然如今的大宋科举,基本还沿袭着唐朝的科举,并没有什么变动。
但好歹大宋后面,还是进行改善,并且看样子,一直沿袭了下去,确实不错。
说明他大宋,应该没有那么差。
前面电台,除了提到大宋“南方经济超越北方”这个不疼不痒的消息外,剩下的都是南北宋之类的坏消息。
这让得赵匡胤都有些怀疑人生了,莫非他大宋在后世的名声,特别不好?
现在看来,至少他大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赵匡胤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着。
同时,他也默默准备,将糊名制提上科举规章。
......
画面继续。
【不过作弊手段,是层出不穷的。】
【就比如糊名之后,又有人在试卷上画奇怪符号。】
【提前贿赂的阅卷人,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知道是谁写的,于是给出高分。】
【所以,宋朝又开始了誊录制,令人将试卷抄一遍,去掉奇奇怪怪的符号,再交给阅卷人,原卷则保存。】
【到最后,还直接从源头出发,实施了锁院制。】
【只要确定了阅卷人,就直接关起来,哪也不许去,直到阅卷完成后,方得自由。】
【这样,就避免了提前贿赂阅卷人的情况。】
【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作弊的存在,像“带小抄”,“找人替考”等等,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反作弊的手段也不断升级,比如“搜身”,“核对字迹,并让多人作保”等等,并且作弊一经发现,都是严惩不贷。】
【可以说,整个科举史,也是一部“作弊”与“反作弊”的历史。】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样的考试,都敢作弊,胆子真的不小!”
听着电台,秦始皇嬴政不由冷哼一声。
要知道,这可是在选拔官员,作弊就是在公然挑衅朝廷的威严。
用军功制来比喻的话,作弊的行为,那就相当于杀良冒功了。
如今大秦的军功制,是看斩获敌人首级的数目,进行封赏的。
于是就有一些机灵鬼,杀害百姓,甚至背刺战友,来冒充敌人首级,获得封赏。
为此,大秦对于割首级的位置有清晰的规定,必须露出喉结,避免拿妇女与儿童充数。
同时,对每个首级都要进行辨别,防止背刺战友的情况。
即使是这样,杀良冒功还是时有发生。
对此,只要发现杀良冒功的行为,大秦一定严惩不贷。
随后,秦始皇又看向扶苏,问道:
“若是科举发现作弊的行为,你该当如何?”
“这......”
被忽然问到的扶苏,努力思考了一会,道:
“儿臣,会杖责作弊之人,使其后悔作弊。”
说完,现场寂静了一会,随即秦始皇出声道:
“然后呢?”
“这......还有剪其胡须与头发,使成为不孝之人!”
扶苏又是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意修剪头发,那属于大不孝的行为,会被世人所鄙视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古代人不会剪头发,也会适当修剪的。
现场又是寂静了一会,随即秦始皇的声音又是响起:
“然后呢?”
“还......还有实施黥刑,给他们身上刻字,昭示其作弊之事,让其永世抬不起头来。”
扶苏这话,咬着牙说道。
但很快,他就听到十分不想听的声音:
“然后呢?”
“儿臣,这......这......”
扶苏不由结巴起来,一时想不出什么刑罚了。
见到扶苏这个反应,秦始皇不由摇了摇头,随即出声道:
“李斯,你来说说,若是有人杀良冒功,那么依律当如何?”
相比于扶苏的回答,李斯的回答无疑显得顺畅许多:
“杀良冒功,乃是重罪。
除了扶苏公子所提的刑罚,还应处以劓刑、宫刑等,并发配流放。
严重者,还可斩首,甚至可能诛三族、九族。
除此之外,相关将领也应受到严惩,以儆效尤!”
听到这个回答,秦始皇点了点头,显然是比较满意的。
只听他出声道:
“善!
科举作弊,与杀良冒功无异!
所受处罚,应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