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兵力,才是衡量实力的重要标准啊!”
听着电台,刘备不由感叹道。
以少胜多的战役,看起来挺多的,常被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那些常规的“以多胜少”的战役,根本没有人讨论,从而造成了“以少胜多”很正常的错觉。
而身为一名将领,刘备是十分清楚兵力的重要性的。
没有足够的兵力,即使是白起与韩信重生,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或许能靠取巧“以少胜多”赢上几场战斗,但对于整个战役来说,终究只是杯水车薪。
就像“赤壁之战”,他和孙权“以少胜多”赢了曹操,但到现在,他们俩依旧魏国被压上一头。
“有了玉米、红薯等高产粮食,粮食暂时不用愁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征更多的兵!”
刘备又是道。
相比于曹魏,如今蜀国的兵力还是不够看,很难与之正面对抗。
而制约蜀国兵力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问题
如今蜀地兵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招募。
不过说是招募,更多的其实是强制的,只要是适役的,都得来。
不夸张说,在蜀地,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
而像曹魏,虽然有强制兵役的存在,但并没有那么极端。
究其原因,就是如今蜀国的人口少,大约只是曹魏的五分之一。
相当于只要曹魏每五个人出一个人来当兵,就足以碾压蜀国了。
这样一来,蜀国若是不强制征兵的话,根本没有办法与人数众多的曹魏抗衡。
即使是这样,与曹魏相比,蜀国依旧相形见绌。
毕竟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根本没有办法。
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人口问题,其实就是粮食问题。
不同于现代越来越流行的“丁克”思想,这个时代的人们那是巴不得多生一点孩子呢。
而之所以不生,就是因为养不起那么多的孩子,粮食不够用。
若是有充足的粮食,那新生儿童的数量绝对会爆发性上升。
就像曹魏,地处北方中原,土地众多且肥沃,粮食总产量自然比蜀地多上不少,所以人口要比蜀地多不少,因为养得起这么多人。
但如何提高粮食总产量,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形如诸葛亮等人,也暂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放弃。
不过这一切,随着玉米、红薯等种子的“天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这个问题。
剩下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拓宽兵源。
虽然未来玉米等作物推广到整个蜀地,粮食总产量上升之时,百姓自然会多生孩子,进而提高蜀地的人口。
但中途所费的时间,并且考虑到新生儿成长的时间,两者加起来,估计要数十年的时间,现在的蜀国根本等不起。
所以,现在的蜀国,是有了更多的粮食,却没有这么多吃的人。
而国内该征的兵,也都给征完了,只能从别处下手了。
就比如,受到上期电台启发,开展的“解放奴婢运动”,就是想趁另外两方,没有反应之时,尽可能“偷人口”。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当时宇文泰所面对的形势,确实危急!”
隋文帝认同地点了点头道。
经历六镇起义之后,北魏再也无力维持北方的统一。
于是,在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西魏建立了,并与高欢支持的东魏对立了起来。
所以,虽然西魏与东魏的皇帝都是北魏皇室的后裔,但实际掌权的其实是宇文泰与高欢两人。
而后面的北周与北齐,也是两人的后人见时机成熟,从而篡的位,属于是一脉相承了。
不过建立不久的西魏,日子可一点也不好过。
由于位置、人口等方面,皆劣于东魏,所以高欢仗着兵强马壮,那是年年袭击西魏,多次西魏境内掳掠人口、物资。
到了公元543年,高欢更是派出十万大军,渡过黄河,与宇文泰大战于邙山。
结果,此战高欢一方大胜,而宇文泰一方则死了六万多的士卒,数年经营建立的军队是损失了大半。
而当时西魏所处的关陇地区,鲜卑族人本就少,经历这一战后,就更加少了,想依靠他们补充军队,那是不可能的。
此时,宇文泰确实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如果他没有办法补充军队,那西魏很有可能自此崩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从均田制中获得启发,想到了那个办法,并且凭借着此法,还成功反超了东魏。
.....
画面继续。
【北魏就已经开始实施均田制了,宇文泰原本打算抄作业的。】
【然而很快,他发现一个大问题,北魏的官僚系统比较完备,收税很是容易。】
【但西魏刚刚分裂不久,官僚系统还没有成形,分出去的田根本收不上来税。】
【那该怎么办?】
【恰巧如今又到了穷途末路,宇文泰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大气地表示,田都分给大家,不收税,但是每家都得出人参军,并且自备武器与粮食。】
【田地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而且百姓普遍比较朴素,没有想过朝廷收不上自己的税。】
【为了田地,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军。】
【于是,西魏迅速拥有了一大群的兵源。】
【宇文泰这一波,相当于用管理不过来的无主田地,没花一分钱,就换取一群给他打仗的人,不是“白嫖”,但胜似“白嫖”。】
【而反观东魏,还有后面的北齐,还一直是“部落军事”,缺乏有效的兵源。】
【所以,最后西边能够吞并东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