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白白内耗了汉人士兵,这让内迁到晋朝的胡人,开始有了小心思。】
【最后胡人果断决定,不玩了,直接造反,由此开始了“五胡乱华”。】
【在一锅乱炖的状态下,迎来了第一个关键人物——苻坚。】
【他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了统一了北方。】
【同时,他还熟悉儒家经典,坚持仁政,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胡人。】
【在他的统治下,胡汉开始了第一次融合。】
【但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死结。】
【就算苻坚再不愿承认自己胡人的身份,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他之所以能统一北方,是族人提供的强大军事力量。】
【所以,在淝水之战中,其族中精锐尽失,又四散奔逃,苻坚无力可借,就没了。】
【可以发现,苻坚一方面想要胡汉融合,建立一个超越种族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他所依靠的力量,又基于种族。】
【这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族人愿意提供军事力量,就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尖锐。】
【一旦融合了,就没有尖锐的矛盾,苻坚就有可能失去军事力量,进而有可能导致崩盘。】
【所以,哪怕没有淝水之战的惨败,后面要是一个融合得不好的话,也很容易出问题。】
【总之,胡汉融合的第一次尝试,就这么失败了。】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想用仁政,就弥补这些矛盾,未免太异想天开了!”
秦始皇嬴政不由冷笑道。
如今的大秦,不仅是那些六国贵族余孽不服大秦,部分六国普通百姓同样也不太安分。
他们之所以没有做什么,纯粹是因为如今大秦有百万大军。
若是没有百万大军,单靠实施仁政,就想要笼络人心,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撑,光凭儒家的“礼”,那是不可能统一的。
但不得不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儒家。
大部分诸侯国,或多或少受到过儒家的影响,偏信“礼”、“仁”等东西,最后导致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想到这,秦始皇又看向了扶苏,教训道:
“朕不希望你以后,会像这苻坚一样!”
听了这话,扶苏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闭上了嘴巴。
此刻的他,神情有些黯然,仿佛深受打击一般。
以前的秦始皇,虽然知道他喜爱儒学,但并没有过多干预。
然而自从电台出现,在得知他未来的所作所为之后,秦始皇对他内心的儒家思想,那是重拳出击。
如今的他,信仰已经到了摇摇欲坠,快要崩溃的地步了。
......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都没统一呢?还仁政!”
刘邦不由撇了撇嘴道。
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对于一个尚未统一的皇朝来说,用严刑峻法约束一些不怀好意之人,才是重中之中。
至于仁政,演演就行了,别真这么做了。
就像他刘邦,虽然表现得十分仁慈,但到了关键时刻,该出手就出手,一点也不带犹豫的。
但那苻坚,显然是被儒家洗脑,或者说忽悠住了,真的相信靠仁政就可以平定一切动乱。
否则,也不至于相信降将,甚至让降将上前线,最后在降将的里应外合之下,输掉了淝水之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后苻坚会输掉淝水之战,也是必然的事情。
......
画面继续。
【接下来,就又是一锅乱炖的状态。】
【直到鲜卑族再次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
【也大概是这个时候,北方的世家大族开始与胡人政权合作。】
【这哪怕放在苻坚的前秦,也是不多见的。】
【由此也可见,胡人政权开始脱离简单的掠夺模式,逐渐变为一个正常的国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汉融合也终于到了一个关键点:孝文帝的改革,】
【其改革的核心内容,很是简单,那就是:汉化。】
【毕竟在孝文帝看来,鲜卑族已经在中原腹地生活了几百年,早已接受华夏文化,实行汉制,又有不可?】
【措施有很多,比如说禁胡语,穿汉服,改汉姓,尊孔子等等。】
【总之在孝文帝的改革下,当时大部分胡人,已经可以说汉语、穿汉服了。】
【但还是存在那个问题,北魏的军事力量,主要是由鲜卑部落提供的。】
【一旦融合了,这些军事力量,又谁来提供?】
【本来以孝文帝的能力,或许可以压制这个问题的爆发,但可惜天妒英才,孝文帝32岁就死了。】
【后面的人,显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这使得军事立国的北魏,丢掉了自己的军事优势。】
【到最后,由于戍边的六镇心存不满,发起了起义,就将偌大的一个北魏,给弄没了。】
......
大秦位面,公元前214年。
“这就是朕的书同文,车同轨啊,就该这样!”
听着电台,秦始皇嬴政不由点了点头,称赞道。
当初他大秦一扫六合,统一了天下。
然而一统之后的大秦,却不像统一的样子。
原本各个诸侯国的领土上,用着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计量单位。
面对这种情况,最后还是他大手一挥,直接以命令的形式,强行统一了华夏境内的文字、计量单位等东西。
至此,整个大秦才算是真正的统一。
而若是当时实行仁政,慢慢来的话,恐怕如今的大秦,各个地方还用着不同的文字,完全不像是统一的样子。
毕竟文字这些东西,可不会轻易变。
想要慢慢来,靠“潜移默化”改变,那无疑是极为漫长的事情,不如像他那样直接“快刀斩乱麻”,从而省却后面诸多的麻烦事。
这个孝文帝的改革,无疑也是一样“快刀斩乱麻”,直接用命令进行强制,效果肯定是十分明显。
不过在听到最后的结果之后,秦始皇的神色又有些黯然,不由摇头感叹道:
“又是后继无人,难道明君必然没有一个好的接任者?”
他秦始皇是这样。
那个刘邦估且算他是明君,也是这样。
还有隋文帝......
一个好的接任者,难道就真的这么难得吗?
听到他的这个问题,旁边的扶苏心情那叫个失落,他真的有这么差吗?
而另一边,没心没肺的胡亥倒是没啥感觉。
反正他认命了,这辈子能揍一顿“反击的羔羊”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