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桓的封赏,群臣并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只是武职阶官没有实权,其实赵桓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拼对应一场农民起义难度系数虽然是很低,但相较于去北面抛头颅洒热血,还是简单不少,所以他不能封赏太过,不然其他将领心里必定有怨言。
这么简单的事,派他们去,他们也能做,凭什么封赏他们?虽然竞争是好的,可是一旦出现记恨,那就不可能会是全局崩坏。
毕竟以后要是北伐,即便不是倾全国之兵,也是几十万大军,在场的这些将领绝大部分都会上前线,要是因为这么点儿小事,到时候救援不及,恐怕会酿成悲剧。
所以赵桓明面上也只能这样,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处理不好,恐怕真的会惹火上身。
解决完这些,朝会上又接连谈论了几件小事,眼见快到正午,王怀吉也是识相的喊道:“退朝!”
见状其他官员也是识相的退了出去,毕竟他们也已经站了一上午了,要说不累,那是假的,所以现在没什么事儿,能走是最好的。
看着文武百官依次离开,赵桓也往后宫的方向走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天气越来越冷,赵桓看着被乌云笼罩着的太阳,心里多少生出几分冷意。
或许是环境影响心情的因素,赵桓现在并没有多开心,虽然东南的事务解决了,琉球的移民和开发也可以提上进程,可是他的心里总有一种不安。
而这不安,则来源于遥远的北方,虽然现在有完颜宗隽等一些金国的宗室想要和平发展,又或者说是想要休养生息,等待机会,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的实力还是弱了一些。
真正掌握兵权的完颜宗翰和刚刚继承另一部分兵权的完颜宗弼才是金国现在最强的两大势力。
只要他们没有和谈的意思,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就不会到来,再说即便是他们想议和,如果实力足够赵桓也不会允许。
但现在他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发展,所以之前的大部分措施就是为了稳住金国,如今,自己内部的权利问题正在处理,叛乱、灾疫、洪涝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处理,相信用不了多久,一场大战将会再次爆发。
可是在此之前,他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就这样赵桓边想边走就来到了资善堂。
这里是皇子、公主读书处。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仁宗为皇子时始置。有翊善、赞读、直讲等官,可以说,这里之前赵桓也是常常出入。
毕竟只要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成年,就必须要来这里学习上课,即便是成年了,偶尔也要来那么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