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国王,就尴尬了,互相入侵,互相等机会。
米哈伊尔沙皇也很想学朱由检,举国北伐。但你妹,背后有大波波,瑞典和克里木三个拖后腿的。他不敢啊。
最终谋臣,老臣,帝师莫罗佐夫就出了一个办法,只派出
菲尔索夫这名1625年攻打布里亚特的老将和
新锐名将别尔费利耶夫
带着3000人出发了。
自然3000人肯定没用,但可以拉拢哈萨克汗国的突厥鞑靼当打手啊。
这两位一路抽调喀山,以及乌拉尔军区等东部军区的军队。等到了鄂木斯克要塞西部的秋明镇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两万多人了。
汇聚了使节成功拉拢的哈萨克三万骑兵以后,五万人就这么浩浩荡荡开去了鄂木斯克。
这里刚好被多尔衮的弟弟阿济格带兵攻打。面对”人多势众“的沙俄东征军。
阿济格果断撤退,会合支援的多铎和多尔衮等人。鄂木斯克位于流亡到了西西伯利亚的满清西京(托木斯克)正西方。
皇太极也没办法。他们不怕冷(理论上,他们都是东北人),但老毛子也不怕冷啊。
正准备在秋高气爽,草长莺飞的时候,反攻,大明皇帝亲自跑到和林的明帝国的时候。
多尔衮等人来报,沙俄派兵五万前来讨伐。
皇太极不得不终止密谋已久的反攻计划。先避其锋芒,然后予以打击。
鬼知道等来了沙俄贵族们调兵遣将的打击。
于是不得不带着主力西进。爆发了赫赫有名的鄂木斯克战役。这个位于额尔齐斯河下游的军事重镇,成了保障满清西迁基地的西部门户。
长期敌人和近期敌人,毫不犹豫先解决近患。
遥远的万里之外的燕京,朱由检不知道沙俄被入侵的皇太极惹毛了。开打了。
进入八月以后,他部署的各种安排基本上完成。东北总督直辖现役只剩下9.6万人,分布在4个省,除此外帐下的燕国也被要求轻徭役,军队被限制在以下。加起来可用兵力为12万人。
采取轮值的话,半月一换是现役常备六万人,一个月10天一换,也就是朱皇帝口中的\三班倒”。那就是更少的四万人上下。
好一副天下太平图啊。
不仅仅东北开始马放南山。
西北也是如此,预备役,民兵都可以安心务农放牧了。15万现役都多了,两班倒轮换休息。值班。
他们这种上班以外还要兼顾自家农田等农活。
山河总督左光先也开始了更夸张的三班倒。内外均没有强敌,确实可以放松放松了。直隶总督左良玉,帐下直军15万,直军三个军下降到两个军,再加上五万鲁军。刚好15万。
除此外还要监管热河的五万“民兵”。出着为兵,入就是民,可不仅仅只有八旗军会。
也就是直隶总督节制的军队实际上是20万,但和清朝设置一样,三省巡抚,会分掉他们大量兵权。互相限制,一个总督,三个巡抚都在中央直辖。各成体系。
安排好这一切以后。朱皇帝就放心了。八月开始返回的士兵休息好以后,就开始按照他指定的“两班倒”“三班倒”轮休,执勤。大大节约了军费,也有利于恢复地方生产和秩序。
毕竟他们除了是兵,还是各地的基层干部,军官还是当地的贵族老爷,地主老爷,地位肯定有不一样稳定效果,和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