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凭你八字来看,印星贴身为用,故利学习,也有好学的心和精神,结合大运来看更加如此,特别是在己巳大运,偏印出现,专研的劲头会更强烈。
奇门来看,日干庚为自己,庚在兑宫为帝旺之宫,但临空亡,不过旺空不算空。
庚+六合,学的东西会比较多,临休门则有点懒散,不太勤奋,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欠缺的。
庚+辛,也代表学习上会走很多的弯路,如果能遇到一师父,自然更好。
庚+天任星,还是比较肯吃苦的一个人。
综合来看,则目前学习上有点懒散了,不够勤奋了,或者是说学习上比较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怎么提升。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学习本就如此,并非一直都会进步,而是进步一段时间,总会停下来,然后机缘成熟,遇到一个人,一本书,又才会有新的进步。这样断断续续,才是真实的学习经历。
年命为己,落艮宫,临值符星,有贵人帮助到你,也代表你能遇到贵人。
己+庚+杜门,也为阻碍,庚为阻碍,杜门也是阻碍,临驿马+天英,则有点着急。
做事要懂得一步一个脚印,你还年轻,凡事不要着急,学习的事情本就非一天两天,要有决心,先看十年书,到时候,自然通宵诸多。
问题二,
问:我现在对未来处于迷茫,不知道自己往哪方面发展,年后想出去外面找工作,什么时候能有稳定的工作?
答:①开门为工作,目前开门在坤宫+空,也代表目前没有工作。
②开门+白虎,也代表工作状态是不好的,即便找一份工作,恐怕也不太开心。
③空的是申,有空先看空,要找工作,则明年的寅月,是有机会或消息的。
从八字来看,2022年运势上也会好转,因为寅午相合,增加了印的力量,而且明年七杀出现,也代表有工作的意思。
而今年辛丑,丑午穿,伤官透出,都不是很理想的年份。
所以,从运势上来讲,2022年会有所提升的。
问题三,
问:以后的婚姻,何时出现正缘?对象情况,家庭是否圆满,需要注意的地方?子女情况,今年经熟人介绍类似相亲吧,我表示没有回复他们,也没去她家,现在处于单身状态。
答:①六合代表婚姻,六合在兑宫空亡,也代表没有婚姻。空酉金,则要填空才有感情出现,故快则明年秋季,慢则2023年才会出现。
②对象还是不错,对自己是有帮助的,婚后财运增长。
③子女迟一点会比较好,第一个孩子不太顺利。
乙奇也代表妻子,乙奇在震宫,妻子在本宫,则代表妻子还在娘家,还未到你家来看,再配合六合空亡,也暗示婚姻感情都是没有的意思。
庚为自己,和乙奇是对冲宫位,但目前自己是空的,则谈对象的积极性也不强。
乙奇+丙,妻子性子急躁,但为人非常热情,大方。
乙奇+九天,也代表妻子是比较热情,高调的一个人。也有很高的抱负,是一个不太容易满足的人。
乙奇+天芮星,这个天芮星就不一定是病,也可能是学生的意思。
临景门,则长相不错,属于比较漂亮的一个人。
不过,你们宫位相克,恐怕以后矛盾会比较多一些。
妻子是景门,而你是休门,你们性格相差很大,一个热情,一个比较阴沉。
不过庚为你,见六合,也代表人缘不错,今后的人际方面还是可以的。
但有天任星,也代表任性的很。
问题四,
问:从小到大母亲身体杂病多,培养我长大很不容易,所以我特别担心她的健康问题,还有我父亲年事已高,一辈子的体力活,希望他们能健健康康的过日子,就是我心里最开心的事情。
答:①年干辛为母亲,在巽宫不旺,又见九地+死门,则有一些慢性病。死门也代表顽固的意思。辛+丁,则多与肺,心脏有关的问题。其次巽也代表食道问题,都要注意。
②至于父亲来讲,则健康上问题不大。父亲是看乾宫,看丙。丙+生门,则问题不大。
从八字来看,壬水为父亲,坐长生,则父亲身体好,也点父亲有机会长寿。
而印为母亲,日时出现,有自刑的情况,好在年支见卯木官星,是生印的,则宫位不凶,故问题不大。
不过在戊辰大运,则壬水见辰入墓,则父凶。
而且在辰运的时候,卯辰穿,损了卯木,也就伤了印的元神,则母亲也不太好。故此运,父母多病灾之事。
老师人生建议
古人言:“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始信世间无可用之方。”
这句话的大意是讲,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由于理论知识充实,故认为天底下没有不能治的病。然行医几年后就会发现,理论和实践其实有很大一段距离,甚至很多理论在实践的时候毫无用处,反而认为天下没有可治病的药方。
不仅仅是学医,而是学一切知识,都会有这样的感悟。
学易也是如此,就好比学习八字,刚开始学的时候,天下无不能看准的命,然实践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天下无能看准的命。
故,学易三年,口出狂言,再学三年,不敢妄言,又学三年,沉默寡言。
但凡是口出狂言,又或者标榜自己多么厉害的人,不是初学者,就是只识皮毛者。但凡真正深入学习了解过,都不敢乱说一句,也不敢多说一句。
学习八字的经历,就我个人而言,刚学的时候大胆敢言,喜欢铁口直断,且准验度极高,然学着学着,发现里面的变数越来越多,故慢慢开始质疑直断,反而变得更加委婉,再往后面学又发现,断准又如何,于是不再多言。
刚学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再继续学习,则会不断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啥都不会。
当学到自己认为什么都没学会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已经学的非常不错了,如果自己依然觉得自己学的非常好,知识掌握非常多,则还需要不断的去学习。
理论和实践是有一段距离的,理论是在一个理想状态下的运用,而实践则有千变万化的外境,就好比一个八字并非需要用到所有的断语,至于到底用哪一个,就是实践中自己总结的经验了。
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则是把所有的技巧和断语都熟悉掌握,需要取舍运用,则并非生搬硬套就可以完成的。
又或者是勘查风水亦是如此,理想状态下的风水,是如此完美。但现实中遇到的风水则并非如此,许多普通之地,会让许多的勘查技巧都形同虚设。
当然,这里面又涉及到一定的取舍问题,而这个取舍,就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去慢慢总结了。这部分知识,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非文字可以表达,也并非师父可以传授,而全凭自己,如何智慧运用了。
学易和学医一样,学很重要,我认为可以占三分,然悟更重要,需要占七分。
悟性高的人学习,可一点就通,且一通百通。
悟性差了,则百点一通,且一通百不通,不能举一反三,生搬硬套,缺乏灵性思维,自然很难有大的进步。
学易需要背诵口诀,但又要把口诀全部忘记,不能不去记忆,但又不能死记,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智慧了。
就好比学佛一样,如何才能把握好迷与不迷的分寸呢。
也是全凭智慧。
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件物品,完全不迷,则不能深入,完全迷,又会失去究竟。
就好比跟着师父学习,前期是需要对师父有一定的执迷,以及师父的教法也需要有一定的执迷,只有执迷,才能深入,才能坚持。
然,一直执迷亦是不可,需要通过执迷而有所悟,而不是执迷不悟。
这也是分寸的把握,至于这个分寸的智慧如何获取。七成天生,过去世修来的,阿赖耶识自带的。
三成由明师点拨,加上自己的勤加学习,体会出来的。
学任何技能,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勤奋就可以学有所得,然学到最后,都不得不相信人与人其实不同,还有一个“天分”在里面左右着。
天分又是如何得到的?
古曰:“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
大意是讲,名声到自己死的时候与才能相符是一件好事,这辈子读书已经晚了,上辈子读的书这辈子才有用。
关于知识的获取有三种人,第一是生而知之,第二是学而知之,第三是学而不知。
何为生而知之,又为何生而知之?
就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个道理,不需要去经历和学习,就比如很多小孩子,就知道许多大人才明白的道理,但他并未经历过,这就是生而知之。
因为过去世学习过,今生只需要一听,一看,便能明白。
就好比六祖慧能,闻金刚经一句便开悟,并非今生学得,而是过去世就已经学得,今生只是因为这句经而开启了记忆。
学易也是如此,今生学习,来生用。
一代大家,是需要至少九世为人,且不间断的学习,才能成就。
今生能遇到明师指点,也并非是今生的缘分,而是过去世就已经相遇,或本就为师徒,今生又接着学习罢了。
或弟子为师父,又或者师父为弟子。
这里面的因缘,非常巧妙,非言语可以说尽,说通。
学易,感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运用到生活,才能有所感悟。
一切术法,离开生活,都是空谈。
学易也好,学医也好,又或者学电脑,学电工等,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都是术数。
术数仅仅是一门工具,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即不能舍又不能着。
唯有般若智慧,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能生生世世延续下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了。
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
道犹如最微小的分子,可以组合形成世间万物,虽呈现不同形态,但又均为分子。
道为一切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现象本体。
然道是什么呢?
不好说,也无法说,说出来,都不是真正的道,因为大道无形。全凭自己去感悟,寻找属于自己的道。
学术不能不明道,执着于术则为迷,悟道才为觉。
学易要知易的根本思想,乃“阴阳”二字,万物皆有阴阳,要时刻用阴阳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则为易眼,用道家思想去看世界,则为道眼,用佛家思想去看世界则为佛眼。
离开这些智慧,用俗人思维去看世界,则为凡眼。
世界所呈现的一切,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非永恒。
故道德经第一句所讲:“道可道,非常道。”
这个非常,就是无常,无常就是道,也是自然规律,是宇宙真理,是娑婆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