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
大家的生活都回到了正轨。
沈玉瑶最后还真的成功换了宿舍,宿舍一下子少了两个室友,安静了很多,也和谐了很多。
还有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陆宣也心想事成,把那栋小四合院成功拿下,最后成交价8600块钱,虽然房子不如左小慧位置好,房间多,但陆宣也很满足了。
毕竟自己能完全拥有一栋房子的感觉太美妙了,想象着以后住进来,每间房子要怎样布置,每间房子自己都可以赋予不同的功能。陆萱觉得她睡着都可以笑醒。
不过这次她也完全把她爸的小金库全掏空了。害得她每次回去,她爸都要奴役她泡茶、捶肩、聊天一条龙服务。
左小慧很感恩曾经努力的自己,这所大学真的让她受益颇多。
校内有不少教授同时兼职国家经济研究员,也有旅美经历的归国学者担任教员。
左小慧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期,西方经济学被引用到了课堂上,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了。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在这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在北大求学,得以接触了很多改革开放以后的各种各样的思潮。
当时ZY有八个市场改革方案,各个机构分头写方案提交上去,这给北大的研究人员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可以把经济学研究用于政策和实践。
那时有些关于改革的话题甚至延续后世。虽然那个时候很多问题并没有被讨论充分或者被付诸实践,但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其中让左小慧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改革方案的大讨论。这学期有两位有名的教授就在大讲堂做过一场报告会。他们两个人在改革的思路上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位教授认为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一个市场主体的问题,而另一位教授强调市场化,当时有“股份”和“市场”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让左小慧很受启发,感觉自己像一块海绵,每天都如饥如渴地吸收着新知识。
期间也有让她不爽的事情,杜红霞以前找她谈过的关于奖学金那件事,仿佛就是她的错觉。
获得奖学金的名额里面并没有她,而杜红霞居然如愿地拿到了奖学金,虽然三等奖学金只有25块钱。
不知道这件事情就算了,知道了,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这个世界上想要得到的东西是要主动去争取,但前提是要有底线。
左小慧在班级是担任了学习委员的,这学期她把这个职务发挥的淋漓尽致,每天都要跑老师的办公室几趟,把自己勤学好问的人设是牢牢的立住了,虽然感觉自己的脸皮挺厚的,但每位老师的态度都让人如沐春风,眼里只有赞赏,丝毫未见不耐烦。
果然长跑老师办学楼还是很有好处的,和几个办公室的老师都混熟了,可以了解很多学校将要发生的事情,可以很好的抓住先机。
当她在老师办公室那知道可以申请入党时,左小慧第一时间让宿舍里几个女孩子申请入党,她对入党还是挺敏感的,毕竟这个时代,大学毕业包分配进的都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党员的身份还是能增加竞争力的,可惜她没有年满18岁,没有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