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国耻,朱勉牢记在心,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其后不久,他便是让人刻了一块国耻碑,安放在金銮殿大殿正门之前。
国耻碑上,血色的“国耻”两个字,足有两三丈高低,刻在碑的正中央。这是碑的正面,朝着所有大臣进入金銮殿的方向。此意,便是要提醒众臣,不要忘记大明国曾经所受到的屈辱。
而在国耻碑的后面,则是刻着国耻的内容,不光光有三方势力索取领土的,还有过往徐家掌政时所遭受到的。
这是大明国的耻辱!
抬头不见低头见,就是这样一种鞭策,朱勉才能够让所有大臣,牢记天下来之不易,天子守业的艰辛。
时间恍惚,朱勉用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将所有的弊政,整理清楚。并为此,优先免除了一部分战争税,以安抚民心,平息民变。
这只是沉淀的第一步,往后的日子,便是要对这种弊政,进行革新。
然而,因为春季的那一场倒春寒,导致整个大明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大规模的下滑。以至于,到了秋季时光,大明国的百姓,竟是闹起了饥荒。
不得已,户部拿出存银,朱勉也拿出皇家私库,最后派遣使者前往暹罗国买粮,以赈济灾民。
远水毕竟解决不了近渴,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饥荒,波及范围,覆盖了大半个大明国。以至于,到了冬季来临之时,路有饿殍的情况,屡见不鲜。
甚至是在京城蓟州,也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饥荒之后,便是瘟疫,多灾多难的大明国,又是有着吏治不清的问题,很多地方再次爆发民变。尽管,这一次民变被镇压了下去,但最终大明国那仅存的一些强大军队,也被消耗殆尽了。
瘟疫一直持续到弘光二年的春季,本应该在今年举行的春闱,再一次被推迟,定在了弘光四年。
弘光二年夏天,黄河泛滥,决堤之后,淹没了沿岸数十个州郡,以至于百姓流离失所。夏末,长江沿岸溃坝,暴雨连天,再加上东南沿海,大风海啸,朱勉简直是一夜白了头。直至秋初十月,这些天灾才稍微停歇。
然而,百姓艰苦,各地职官却贪图享乐,以至于益州、川羌、湘豫各地,再次爆发民变。这一次民变,远比以往来的凶狠,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占据了大明国大半土地。为此,朱勉将镇守边关的徐志良调了出来,方才镇压这一场民变。
在徐志良与各地民变大军作战的时候,大金国却趁机偷袭宁锦防线,占据了宁远、松江、锦州三府。自此,大明国长城以北,再也没有任何的土地,而蓟州城也直接暴露在了大金国的视野之下。好在,长城高深,大金国也没有继续攻伐大明国,朱勉方才松了一口气。
自此,国耻碑上,再次多了一条大明国的耻辱。
弘光三年春天,徐志良平叛结束,一切也归于正常,天灾不再有。此时的朱勉,以及朝廷的众多大臣,方才继续研究着如何改革弊政,以消除过往政策带给大明国的苦难。
直至弘光四年祭天结束,这一项政策,方才拿了出来: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