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网xiaoshuotxt.cn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阅读网 > 玄幻小说 > 大佬分神 >第174章 历世真仙

第174章 历世真仙(1/2)

 推荐阅读:虐完夫人后,霍总悔不当初末世女配有空间甜宠:皇后娘娘又娇又软躺平修真界后又穿回来当非遗网红让你出道,你拿下国家最高荣誉?震惊:美女师尊竟然是冲徒逆师跟着哥哥嫁豪门拯救男主们成功后我改为攻略他们带手机穿越,我躺皇帝怀里刷抖音四合院:开局干翻傻柱,众禽怒了
最新网址:xiaoshuotxt.cn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现存的,收罗神仙道长们修行的传记中,最为丰富的一部,在道教史上倍显珍贵。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的九种主要修道途径。

一、服食

一种常见的成仙方式,指服用某些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我国传统医药学十分注重服药治病,在传统方术中就有吃某种动物、植物能使人不老、不死、复活的观念。到了战国时期,神仙家们相信,神山中有不死之药,服了可以长生不死,证位神仙。秦始皇、汉武帝都派人到海上去探求,《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服食在早期仙传中有很多的记载比如: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花”;范蠡“服桂、饮水”;陵阳子明“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等等。

服食之术,就其服用的药物来讲,大略有两类,一类是草木药,以植物和菌类为主,有时也加入某些动物的角、肉、血等。另一类是金石药,即以某些金属如铅、汞、金、银或石料如钟乳石、云母、硫磺等等作为原料的药物。以多种金石药物作原料,经过烧炼制成的药物就是金丹。服食金丹术在唐代以后衰落,但服食草木药之法则一直流传。

二、导引

导引是修道者以自力引动肢体而作的俯仰屈伸运动,常和行气、按摩等相配合,从而锻炼形体的一种养生术,“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1973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帛书《导引图》就绘有40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有些则是模仿熊、龙、鹤等禽兽的动作,可知导引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为特征。导引中的“熊经鸟伸”就是仿熊和鸟的动作,以活动身体筋骨,以使呼吸畅顺,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

三国时名医华佗也倡导导引之术,并创遣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载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身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而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导引的特点,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稳。现代科学证明,它的确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加强血液循环,增进肝脏功能,加速废气排除,使血液所需的养分得以补充,并有强健肢体的作用。正因为导引术不仅有这些效果,还有能辅助修仙证真,所以导引术一直为求仙学道者所重视,在道教一直中流传。

三、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盛行,道长们在辟谷过程中,常常与服气相结合。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例如: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三十余年,容少而色美,行及走马,力兼数人”;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南朝宋文帝孙游岳“茹芝却粒,服谷仙丸六七十年,颜色精爽,久而愈少”;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食饮唯青松涧水”;宋代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九岩室,“服气辟谷,以恬默自处,凡二十余年”;南宋莫道人尚修辟谷之术,等等。

四、服气

服气,又称行气、食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古人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的联系,辟谷、食气便成为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手段。魏晋至隋唐是行气术最为盛行的时期。《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也列举了很多辟谷食气的方法:“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服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

历代修行服气之法的先贤有很多,例如:西王母授茅盈服气之法;神人涓子告诉苏林修习仙道之方:“先饵木精三百年,服气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三百年,守玄丹三百年”,则仙道可成;黄敬“专行服气断谷”,等等。

五、胎息

胎息是行气法中的一种,是行气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成果。意谓炼气至深入程度,可以不用鼻口呼吸,全靠腹中内气在体内氤氲潜行,如婴儿在母胎中不用鼻口呼吸一样。

道教理论认为婴儿初生时以脐和母体相嵌,所以脐是人体的生身受命之处。胎息就是把真气聚于人的脐下二寸,谓之气沉丹田,并在修炼过程中把丹田当作意守的部位,更进一步又模仿胎儿以脐呼吸,如在胎胞之中,这也就是道教的返元归根思想。神仙家们认为如果人能返回婴儿的先天呼吸,真气自然旺盛,进一步炼成纯阳之体便可合真成仙了。

《抱朴子内篇·释滞》介绍这种方法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罴,鼻中引暴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乃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暴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着鼻口之上,吐暴而鸿毛不动为候也。”

历代修行此术的也不乏其人:现在所知实行此术之最早者为东汉末之王真;三国吴道士葛玄天师亦善胎息术,从此以后,胎息术渐普及于道教内;唐代李钰也修习胎息之术;唐末五代时聂师道“胎息己久”,等等。

六、存思

存思,一名“存想”。存思对象很广泛,包括存思天象(日、月、五星、云雾)、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和身外神)等。单存身内、身外诸神者名“存神”。

东晋中朝,上清派形成,以存思为主要修习方法,重点是存思身内身外诸神,但也存思身外景物,或以身外景物如气、云、星等与之相结合,使此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历代修行此术的有:杨羲、许翔、许黄民,等等。五代宋元时期,由于内丹术开始盛行,存思术逐渐被替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